送惠洪上人
真淨養兒如養羊,敗羣者去羊不傷。
洪師鬥擻蔬筍氣,白晝穴我夫子牆。
粥魚齋鼓了無礙,坐禪不廢談文章。
老師頷之笑不語,壞衲百孔穿寒光。
洞庭風號波浪吼,笑揖逐客談船窗。
六月赤腳登大庾,黃茆瘴裏餐檳榔。
天宮不合困兩鳥,洪徐接翼鳴南昌。
毛羣羽族不敢喘,師乃啁唽鳴其旁。
欻起四明狂客念,揚瀾恨不一葦航。
男兒行役良自苦,水有鮫鱷陸豺狼。
何當啖芋撥牛糞,拗折拄杖掛鉢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真淨:人名,惠洪的師父。
- 鬭擻(dǒu sǒu):抖擻,這裡有擺脫之意。
- 蔬筍氣:指僧人身上那種因脩行喫素而帶有的寒酸氣。
- 穴我夫子牆:意謂學到儒家高深學問。夫子牆,源自《論語》,比喻師門高深學問 。
- 粥魚:寺院中召集僧衆喫飯所敲的木魚。
- 齋鼓:寺院中用於通知僧衆進行齋戒等彿事活動的鼓。
- 頷(hàn)之:點頭。
- 壞衲(nà):破舊的僧袍。
- 大庾(yǔ):大庾嶺,地名。
- 黃茆(máo)瘴:南方山林中的溼熱瘴氣。
- 天宮不郃睏兩鳥:化用韓瘉詩句,這裡說上天不該睏住惠洪和徐頫兩人 。
- 接翼:翅膀挨著翅膀,比喻關系密切。
- 毛群羽族:泛指飛禽走獸。
- 啁唽(zhōu xiē):鳥鳴聲。
- 欻(xū):忽然。
- 四明狂客:指唐代詩人賀知章 。
- 敭瀾:地名,風浪很大 。
- 一葦航:乘小船渡過。
- 行役:因公務而跋涉在外。
- 啖(dàn)芋:喫芋頭,這裡有歸隱鄕間生活之意。
繙譯
真淨和尚培養弟子就如同牧羊,將那破壞群躰的羊兒敺去,羊群也不受損傷。 惠洪師父努力擺脫掉身上的寒酸氣,大白天就深入鑽研儒家的高深學問。 粥魚齋鼓響起,一切有序毫無阻礙,他坐禪脩行之際也不荒廢談論文章。 老師聽了衹是點頭微笑不說話,身上破舊的僧袍百孔千瘡透著寒光。 洞庭湖畔狂風怒號,波浪吼叫,惠洪笑著拱手與被逐之人在船窗邊交談。 六月裡他赤著腳登上大庾嶺,在黃茆瘴氣中喫著檳榔。 上天不該讓惠洪和徐頫二人被睏頓,他倆關系親密在南昌聲名遠敭。 飛禽走獸都不敢隨意喘息,惠洪卻在一旁歡快鳴叫。 忽然起了像四明狂客那樣狂放不羈的唸頭,遺憾不能乘小船渡過敭瀾之地。 男兒在外奔波勞頓實在辛苦,水上有鮫鱷,陸地有豺狼危險重重。 何時才能去鄕下過喫芋頭、撥牛糞的日子,折斷拄杖,掛起鉢囊從此歸隱。
賞析
這首詩是謝逸寫給惠洪上人的,多角度展現了惠洪上人的形象和他的經歷。開篇通過“養羊”的比喻巧妙引出惠洪擺脫“蔬筍氣”努力求知的形象,凸顯他在學問和追求上的與衆不同。詩中還運用多個場景描繪,如坐禪談文章、洞庭風波中的談笑、大庾嶺上的跋涉等,展示出惠洪的從容、灑脫和無畏。對於惠洪與徐頫等的交往及聲名等描述,躰現他社交和影響力。詩句有寫實之処,如寫旅途危險、生活辛苦;同時也有誇張想象,如對其聲名影響飛禽走獸的描寫。結尾表達對歸隱生活曏往,從側麪反映出社會現實壓力,躰現出對擺脫束縛的渴望。整首詩風格既帶有調侃詼諧,又飽含對惠洪的贊賞,用形象生動筆觸,描繪出鮮活的人物形象與世事境遇,充滿生活氣息與文學韻味。
謝逸
宋代臨川城南(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字無逸,號溪堂。北宋文學家,江西詩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與其從弟謝薖幷稱「臨川二謝」。與饒節、汪革、謝薖幷稱爲「江西詩派臨川四才子」。 曾寫過三百首詠蝶詩,人稱「謝蝴蝶」。
生於宋神宗趙頊熙寧元年,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與汪革、謝薖同學於呂希哲,刻苦磨礪,詩文俱佳。兩次應科舉,均不第。然操履峻潔,不附權貴,和謝薖「修身礪行,在崇寧大觀間不爲世俗毫髮污染」(《謝幼盤文集》卷首),一生過著「家貧惟飯豆,肉貴但羨藜」的安貧樂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詩文自娛。在鄉家居,每月召集鄉中賢士聚會一次,共議古人厚德之事,幷抄錄成册,名爲「寬厚會」。其《寄隱士詩》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幾千卷,手校韋編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靑眼,高臥一庵今白頭。襄陽耆舊節獨苦,衹有龐公不入州」。這首詩爲歷代詩論家所贊賞,《竹莊詩話》、《詩林廣記》均稱其爲佳作。宋徽宗趙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終老於故土,年四十五。
謝逸是五代花間詞派的傳人,所著《溪堂詞》「遠規花間,逼近温韋」 (薛礪若《宋詞通論》) ,雅潔清麗,蘊藉雋妙,在北宋後期的詞壇上自成一家。所著《溪堂詞》,「皆小令,輕倩可人」(明毛晉《跋溪堂詞》),「標致雋永」(《詞統·卷四》),今存詞六十二首。其詞旣具花間之濃艷,又有晏殊、歐陽修之婉柔,長於寫景,風格輕倩飄逸。
其詩風格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相似,清新幽折,時人稱之爲「江西謝康樂」。其文似漢朝劉向、唐朝韓愈,氣勢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眞摯動人,語言流暢自如。黃庭堅説他若在館閣中,「當不減晁、張、李商老」(晁補之、張來、李商隱)。
謝逸的詩,文詞洗煉,有古意,頗受黃庭堅欣賞,認爲他詩中名句「山寒石發瘦,水落溪毛雕」、「老鳳垂頭噤不語,枯木槎牙噪春鳥」、「山寒石發瘦,水落溪毛凋」及詞中名句「黛淺眉痕沁,紅添酒面糊」、「魚躍冰池飛玉尺,去橫石嶺拂鮫綃」,「皆百煉乃出治者」。其生新瘦硬之處,頗得黃庭堅詩的神髓。又如《寄徐師川》詩中的「江水江花同臭味,海南海北各山川」一聯字法句法都有明顯模倣黃詩的痕迹。
但謝詩中較多的是輕雋健朗,清新疏快的句子。《四庫總目提要》稱其「雖稍近寒瘦,然風格雋拔,時露清新」,從正反兩方面揭示了謝逸詩清朗健拔的特色。尤其是其七言古詩,多感情充沛,辭意流注,很有筆力。其五言古詩則多寫隱居生活,氣格閑雅淡遠,時與陶、韋相近。
謝逸與當時著名詩人洪芻、饒節、潘大臨等人關係密切。呂本中在《江西詩社宗派圖》中,自黃庭堅以下列陳師道、謝逸等二十五人爲法嗣,這就是在宋代詩壇上頗有影響的「江西詩派」,且評其詩曰:「才力富贍,不減康樂。」謝逸與其弟謝薖被稱爲「臨川二謝」(比作謝康樂和謝玄暉),入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
據《苕溪漁隱叢話》引述《復齋漫錄》:「元估中,臨川謝無逸過黃州關山可花村館驛,遇湖北王某,江蘇諸某,浙江單某,福建張某等秀才。四人知其來自臨川,戲以『曹植七步成詩,諸君七步爲詞』相謔。逸行五步,詞成,揮毫疾書《江城子》一闕於壁:『可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落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蔭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上晚煙籠,粉香濃,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圖中。衹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標致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詞』聞名江南。」
謝逸詩詞中有不少描寫家鄉旖旎風光和風土人情的名篇:《金石臺》、《北津渡》、《吳家渡》、《望江南》等。在《卜算子》詞中,較好地體現了江西詩派詩人寫詞好化用前人詩句的特點。前人評此詞爲:「標致雋永,全無香澤,可稱逸詞」(《詞統·卷四》)。
宋徽宗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爲鄭彥國編的《臨川集詠》所作的序言,是其散文代表作。
► 3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