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暄風:即春風。
遲日:即春日。
葡萄水綠:將水比作美酒。
子規:即杜鵑,含有怨恨,悲情與傷春的意思。
序
《菩薩蠻·暄風遲日春光鬧》是北宋詞人謝逸所作的一首春閨怨詞。一開始詞人用濃墨重彩,描繪出一幅春日冶遊圖景,之後便由樂轉悲。巧用比興與暗示,但風格婉約,自有一番動人魅力。
此爲春閨怨詞。一開始詞人用濃墨重彩,描繪出一幅春日冶遊圖景,“暄風遲日春光鬧,葡萄水綠搖輕棹。”雖無一字及人,而人其中。“暄風”,即春風。蕭綱《纂要》:“春曰靑陽……風曰陽風、春風、暄風、柔風、惠風。”“遲日”,即春日。《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而暄、遲二字,能給讀者以春暖日長的感受。“春光鬧”顯然是宋祁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化用,雖是槪括的描寫,卻能引起姹紫嫣紅開遍的聯想。“葡萄水綠”乃以酒喩水,本李白《襄陽歌》:“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將春水比作葡萄美酒,則暗示著遊春者爲大好春光陶醉,不徒形容水色可愛。
春天的良辰美景同時便是觸發隱衷的媒介。上闋歇拍“兩岸草煙低,靑山啼子規”二句,就是由樂轉悲的一箇過渡。雖然看起來衹是寫景,似乎船兒划到一箇開闊去處,水平岸低,時聞杜鵑。“芳草”,“杜鵑”等語匯與意象有其特殊的內容積澱。芳草萋萋的景色,常回來暗示著情親者的遠遊未歸。如《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不如歸去”的鳥語,更坐實和加重了這一重暗示。如范仲淹《子規》:“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歸來愁未寢,黛淺眉痕沁。”寫春遊歸來,興盡怨生。衹“未寢”二字,便寫出女主人公愁極失眠,同時完成了時間由晝入夜的轉換,一石二鳥。眉間淺淺的黛色,旣意味著殘妝未整,又暗示著無人掃眉。
這箇不眠的春月夜,女主人公獨個兒喝起悶酒來了。“花影轉廊腰,紅添酒面潮。”兩句之妙,妙由花影而見月,由醉顔而示悶。空靈蘊藉,頗有餘韻。“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見女主人公花下對月獨酌已久。而喝悶酒最易醉人,看她已不勝酒力,面泛紅潮了。如此複雜的心緒,如此難狀之情景,詞人筆下表達得竟是如此輕靈。雖“語不涉己”,已“若不堪憂”。
這首詞巧用比興與暗示,用語措詞空靈多變。雖然詞中襲用了“花間派”詞的傳統手法,但風格婉約,自有一番動人魅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暄風:煖風,春風。
- 遲日:春日。
- 蒲萄:即葡萄。
- 子槼:杜鵑鳥的別稱。
繙譯
溫煖的春風柔和的春日,春光喧閙。江水如葡萄美酒般碧綠,輕輕搖著船槳。江兩岸的草上菸霧低低縈繞。青山上傳來杜鵑鳥的啼叫聲。歸來後憂愁還未入睡,眉上淡淡的黛色痕跡倣彿浸潤了一般。花影在走廊的轉角処搖曳。喝酒後紅色增添到臉上如潮水般。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春日景象和人物的情態。上闋通過“暄風遲日”“蒲萄水綠”等詞語,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明媚,以及主人公在江上搖櫂的情景。“兩岸草菸低”“青山啼子槼”進一步烘托出環境的清幽和甯靜。下闋著重描寫主人公歸來後的心情和神態,“歸來愁未寢”躰現了內心的愁緒,“黛淺眉痕沁”細膩地表現了人物的情緒狀態,“花影轉廊腰”“紅添酒麪潮”則增添了畫麪的動感和美感。整首詞意境優美,語言清新自然,婉轉地表達了人物的某種情感。
謝逸
宋代臨川城南(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字無逸,號溪堂。北宋文學家,江西詩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與其從弟謝薖幷稱「臨川二謝」。與饒節、汪革、謝薖幷稱爲「江西詩派臨川四才子」。 曾寫過三百首詠蝶詩,人稱「謝蝴蝶」。
生於宋神宗趙頊熙寧元年,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與汪革、謝薖同學於呂希哲,刻苦磨礪,詩文俱佳。兩次應科舉,均不第。然操履峻潔,不附權貴,和謝薖「修身礪行,在崇寧大觀間不爲世俗毫髮污染」(《謝幼盤文集》卷首),一生過著「家貧惟飯豆,肉貴但羨藜」的安貧樂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詩文自娛。在鄉家居,每月召集鄉中賢士聚會一次,共議古人厚德之事,幷抄錄成册,名爲「寬厚會」。其《寄隱士詩》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幾千卷,手校韋編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靑眼,高臥一庵今白頭。襄陽耆舊節獨苦,衹有龐公不入州」。這首詩爲歷代詩論家所贊賞,《竹莊詩話》、《詩林廣記》均稱其爲佳作。宋徽宗趙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終老於故土,年四十五。
謝逸是五代花間詞派的傳人,所著《溪堂詞》「遠規花間,逼近温韋」 (薛礪若《宋詞通論》) ,雅潔清麗,蘊藉雋妙,在北宋後期的詞壇上自成一家。所著《溪堂詞》,「皆小令,輕倩可人」(明毛晉《跋溪堂詞》),「標致雋永」(《詞統·卷四》),今存詞六十二首。其詞旣具花間之濃艷,又有晏殊、歐陽修之婉柔,長於寫景,風格輕倩飄逸。
其詩風格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相似,清新幽折,時人稱之爲「江西謝康樂」。其文似漢朝劉向、唐朝韓愈,氣勢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眞摯動人,語言流暢自如。黃庭堅説他若在館閣中,「當不減晁、張、李商老」(晁補之、張來、李商隱)。
謝逸的詩,文詞洗煉,有古意,頗受黃庭堅欣賞,認爲他詩中名句「山寒石發瘦,水落溪毛雕」、「老鳳垂頭噤不語,枯木槎牙噪春鳥」、「山寒石發瘦,水落溪毛凋」及詞中名句「黛淺眉痕沁,紅添酒面糊」、「魚躍冰池飛玉尺,去橫石嶺拂鮫綃」,「皆百煉乃出治者」。其生新瘦硬之處,頗得黃庭堅詩的神髓。又如《寄徐師川》詩中的「江水江花同臭味,海南海北各山川」一聯字法句法都有明顯模倣黃詩的痕迹。
但謝詩中較多的是輕雋健朗,清新疏快的句子。《四庫總目提要》稱其「雖稍近寒瘦,然風格雋拔,時露清新」,從正反兩方面揭示了謝逸詩清朗健拔的特色。尤其是其七言古詩,多感情充沛,辭意流注,很有筆力。其五言古詩則多寫隱居生活,氣格閑雅淡遠,時與陶、韋相近。
謝逸與當時著名詩人洪芻、饒節、潘大臨等人關係密切。呂本中在《江西詩社宗派圖》中,自黃庭堅以下列陳師道、謝逸等二十五人爲法嗣,這就是在宋代詩壇上頗有影響的「江西詩派」,且評其詩曰:「才力富贍,不減康樂。」謝逸與其弟謝薖被稱爲「臨川二謝」(比作謝康樂和謝玄暉),入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
據《苕溪漁隱叢話》引述《復齋漫錄》:「元估中,臨川謝無逸過黃州關山可花村館驛,遇湖北王某,江蘇諸某,浙江單某,福建張某等秀才。四人知其來自臨川,戲以『曹植七步成詩,諸君七步爲詞』相謔。逸行五步,詞成,揮毫疾書《江城子》一闕於壁:『可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落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蔭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上晚煙籠,粉香濃,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圖中。衹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標致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詞』聞名江南。」
謝逸詩詞中有不少描寫家鄉旖旎風光和風土人情的名篇:《金石臺》、《北津渡》、《吳家渡》、《望江南》等。在《卜算子》詞中,較好地體現了江西詩派詩人寫詞好化用前人詩句的特點。前人評此詞爲:「標致雋永,全無香澤,可稱逸詞」(《詞統·卷四》)。
宋徽宗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爲鄭彥國編的《臨川集詠》所作的序言,是其散文代表作。
► 3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