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友辭 山鷓姑

· 王質
山鷓姑,山鷓姑,林深濃淡交榮枯。 鈎輈格磔半雲木,山谷轉深聲轉孤。 沙易行,泥難行,蚤呼春暗回春明。 嗚呼此友兮同所歸,石藤屢罥道人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山鷓姑:一種鳥,似鷓鴣。
  • 鉤輈格磔(gōu zhōu gé zhé):形容鷓鴣的叫聲。
  • :通「早」。
  • 罥(juàn):纏繞。

翻譯

山鷓姑啊,山鷓姑,山林深處樹木繁密,有的枝葉茂盛,有的枝葉凋零,它們交織在一起。山鷓姑在半空中的樹林間發出「鉤輈格磔」的叫聲,山谷越幽深,那叫聲就越發顯得孤寂。走在沙地上容易前行,走在泥地中則困難重重。山鷓姑早早啼叫,似乎能讓春天在暗暗之中又重歸光明。唉,這樣的友人啊,真想和你一同迴歸。那山間的石頭旁、藤蔓屢屢纏繞住道人的衣衫 。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山鷓姑所處的深山環境。開篇以「山鷓姑,山鷓姑」復沓的形式吟詠鳥名,既點明主題,又營造出一種質樸而深切的氛圍。對山林景色「林深濃淡交榮枯」的描寫,生動地展現了山林中樹木的不同狀態,濃與淡、榮與枯相互交織,充滿了自然的野趣。詩中突出描繪山鷓姑的叫聲「鉤輈格磔半雲木,山谷轉深聲轉孤」,鷓鴣叫聲迴盪在山林間,隨着山谷的幽深而愈發孤寂,以聲襯靜,凸顯了山林的幽靜深邃。「沙易行,泥難行」看似寫行路的難易,實則是借描寫路途狀況暗示生活的不同境遇。「蚤呼春暗回春明」賦予山鷓姑一種神奇的力量,彷彿它的叫聲能扭轉春天的明暗,充滿了詩意和美好想象。最後「嗚呼此友兮同所歸,石藤屢罥道人衣」,詩人視山鷓姑爲友人,流露出想要與自然融爲一體的情感,石藤纏繞道人衣的畫面,增加了一種人與自然親近又略帶羈絆的情境美。整首詩以鳥起興,描繪山景,寄寓情感,充滿自然情趣,展現了詩人對大自然及山林生靈的喜愛與嚮往 。

王質

王質,字景文,號雪山,南宋鄆州(今山東東平)人,寓居興國軍(今湖北陽新縣)。南宋高宗、孝宗時期著名經學家、詩人、文學家。 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出生。靖康之變後,遷徙興國(今湖北陽新),二十三歲時遊太學,與張孝祥父子有往來,與九江王阮齊名,王阮說:“聽景文論古,如讀酈道元《水經》,名川支川,貫穿周匝,無有間斷”。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進士,張浚聘爲幕僚。虞允文聘爲幕屬。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入京爲太學正。博通經史,著《樸論》五十卷、《西征叢紀》、《雪山集》四十卷等。淳熙十六年卒。 ► 4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