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紹興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們)從市區步行而出,沿著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離開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著溪向南行走。溪水上下遊都是深綠色 的,幽靜深遠,(水流徐緩)好像不想流動似的。還未走到溪水的盡頭,就看到一條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幾百尺。已經走到(小路的)盡頭,那山的頂峰隱約 靑翠的地方,或許遠在三十里之外:(頂峰一帶的山形,)頂端尖尖的像簪子,環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髮髻,平圓的像玉璧。遠處的樹林,在煙雲中時隱時 現:(遠處的樹林)長在一起的如同歡聚,分開項生長的如同別離,排列整齊的好像長槍,雜亂的好像一堆散髮,(我們)在幽暗不明中根據(自己的)想象、揣度 給它們命名。
水有幾百條支流,分散錯雜,縱橫參差錯落:(水)綿延的形成溪流,溢出的形成水澤,斷開的形成池塘,乾涸的成爲了窪地(山間平地)。沙洲水灘以及島 嶼,有的相向而合,有的相背雨離;靑碧的樹藤,互相覆蓋纏繞。一葉葉小舟,在水上縱橫進退:(人們划著船)摘取那翠綠的是蔆角:挽采那紅紅的是蓮花,抓舉那白白的是魚。有的人心滿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閑自得,好像沒有什麽事可做。山上有座佛寺,有幾十棵高大的松樹,整齊地矗立在寺門的左右,松濤聲一一分 明,好像流水從空中墜落的聲音。天色已晚不可久畱,於是(我們)沿著山路從北面下來,重山疊嶺,樹木茂盛。一輪新月挂在高高的山頂上,月隨人動,人走得慢,月就慢隨,人走得快月就快追。(我們)走到山腳,已是二更時分了。
第二天,(我們)又轉向北邊經過小橋,沿著溪水向東行走,又向西拐了三四箇彎,就來到了姚貴聰先生的家門前。(我們)到門下乘船,從柳竹掩映濃密的 地方,順著水渠出來。又拐了三四箇彎,纔來到大溪跟前,滿眼都是荷花。風從兩岸吹來,(紅色的)荷花、(綠色的)荷葉被風吹開吹斜,搖曳多姿,荷葉繁盛,香氣濃鬱,沁人心脾。香氣挂在衣袖間,香味經久不去。
(我們)暫時在古柳樹下停歇,得到兩缸酒,幾種蔆芡。又划著船進入荷花中,歌聲豪放,笑聲極大,聲音震動了溪谷。風從水面生起,水面好像是生出了 一層細小的魚鱗;流熒點點,似乎是受到驚嚇,倏忽而去。夜已經很深了,山愈發顯得高峻與迫近,陰森森地好像要下來與人搏鬥。天空沒有一點雲,星星明亮,倒映在水中,像珠子在鏡子一般的水面上滾來滾去。
跟隨的僕從:有個叫學童的,會學百鳥鳴叫的聲音,像是行走在空山深林間,聽到一兩聲春鳥的叫聲,自然而然使人惆悵驚駭;有個叫沈慶的,會唱歌,歌聲回環婉轉,嘹亮激越,加上風露的聲音,他的歌聲更加凄清,引人感觸而心生悲傷。
我們抓緊時間遊賞了不到兩晝夜,東林的美景幾乎遊賞完畢。同行的人有姚貴聰、沈虞卿、周輔和我四個人。他們三人雖然生在世代相傳的富貴人家,卻都連 年飽含憂患意識;我也寄居他鄉,家鄉在西南角的天邊,伸長了脖子望了很久卻不能回去。現在遇到東林山水,開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他們三人)都應該和 道:“嘻!你替(我們)殷這次遊玩的事情記下來吧。”
注釋
東林:山名,在今浙江吳興東南。
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紹興,南宋高宗年號。
欲夕:傍晚。
闤闠(huán huì):市區。
幷溪:沿溪。
重碧:深綠色。
幽邃(suì)靖深:幽靜深遠。
意若不欲流:溪水好像不願流動似的;形容水流徐緩。
支徑:斜出的小路。
旣竟:指走到盡頭。
頂:頂峰。隱:隱約。
一舍:三十里。
“鋭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圓者如璧”句:形容頂峰一帶的山形,有的像頂端尖尖的簪子,有的像環形缺口的玉玦(jué),有的像高聳的髮髻,有的像平圓而中心有孔的璧玉。鋭,上小下大;隆,高起。
出沒煙霏(fēi):在煙雲中時隱時現。霏,雲飛動的樣子。
“聚者如悅,散者如別,整者如戟(jǐ),亂者如髮”句:形容遠處樹林的形態,長在一起的如同歡聚,分開生長的如同別離,排列整齊的好像枝枝長戟,雜亂的好像一堆散髮。戟,古代的一種兵器。
“於冥蒙(míng méng)中以意命之”句:謂在迷迷茫茫中根據自己的想像、揣度給它命名。
脈:山脈,這裏是指“支流”。
支離膠葛:分散錯雜。
經緯參(cēn)錯:縱橫參差交錯。
“迤者爲溪,漫者爲匯,斷者爲沼,涸(hé)者爲坳”句:謂水綿延的形成溪流,溢出的形成水澤,斷開的成爲池塘,乾枯的成爲洼地。匯,水流匯聚之處;涸,水乾枯。
“洲汀島嶼,向背離合”句:謂沙洲水灘以及島嶼,有的相向相合,有的相背相離。
“靑樹碧蔓,交羅蒙絡”句:謂樹藤互相覆蓋纏繞。交、絡,糾結、纏繞。羅、蒙,網羅、覆蓋。
挽:拉,牽引,這裏指采。
“或夷猶容與若無所爲者”句:謂有的安逸徘徊,好像無所作爲似的。夷猶,同“夷由”,徘徊不前;容與,安逸自得的樣子。
浮圖宮:佛寺。
挺:量詞,這裏是“株”、“棵”的意思。
月一眉:指新月。
修:長,高。
俱:同,在一起。
盡山足:走到山腳。
更(gēng):更漏。
翌(yì)日:第二天。
俯門而航:到門下乘船。航,船,這裏作乘船講。
翳(yì):掩蔽。
紅披綠偃(yǎn):紅,指荷花;綠,指荷葉;披、“偃”,形容荷花荷葉被風吹開吹斜的樣子。
葳蕤(wēiruí):枝葉繁盛下垂的樣子。
勃鬱:形容氣味濃盛。
罥(juàn):挂。
掩苒(rǎn)不脫:指香味經久不去。掩苒,滯畱、延擱的意思。
小駐:暫時停息。
罌(yīng):酒器,口小肚大。
芡(qiàn):一種浮生水草,實可食用,俗名雞頭。
劇:極,甚。
班班:同“斑斑”,即點點。
奄忽:迅疾、倏忽。
“森森欲下搏人”句:陰森森地像要下來抓人。搏,攫取;
張明:大明,很亮。
如珠走鏡:像珠子在鏡一般的水面上滾來滾去。“走”,跑。
“隸而從者曰學童,能嘲哳(zhá)爲百鳥音”句:謂跟隨的僕人有叫學童的,會學百鳥鳴叫的聲音。嘲哳,鳥鳴聲。
翛(xiāo)然:忽然而起的樣子。
“追遊不兩朝昏,而東林之勝殆盡”句:意謂抓緊時間遊賞了不到兩晝夜。
殆(dài):差不多。
紈綺(wán qǐ)世家:世代相傳的富貴人家。
積歲:連年。
羈(jī)旅異鄉:寄居他鄉。
隅(yú):角,方。
引領:伸長脖子。
此:指東林山水。
開口一笑:唐代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有“塵世難逢開口笑”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闤闠(huán huì):街市。
-
舍:古代行軍三十里爲一舍。
-
膠葛:交錯糾纏的樣子。
-
夷猶:遲疑不前。
-
容與:悠閒的樣子。
-
浮圖宮:佛塔。
-
遲速:快慢。
-
翳(yì)密:遮蔽嚴密。
-
葳蕤(wēi ruí):形容枝葉繁盛的樣子。
-
罥(juàn)袖:掛在衣袖上。
-
掩苒:滯留。
-
嘲哳(zhāo zhā):形容聲音雜亂。
-
翛(xiāo)然:無拘無束、超脫的樣子。
翻譯
紹興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將近傍晚,從街市中走出,沿着溪流向南走一百步,背對着溪流往西行一百步,又沿着溪流向南走。溪水上下游都是深沉的碧綠色,幽靜深邃又安靜深沉,感覺好像溪水不願流動。溪流沒有盡頭,找到一條小路,向西登上幾百尺高。結束攀登後,那山頂若隱若現呈青色的,有的遠在三十里之外,尖的像簪子,缺的像玉玦,凸起的像髮髻,圓的像玉璧;高大的樹木和遠方的樹木,在煙霧中出沒,聚集的像高興的樣子,分散的像分別的樣子,整齊的像長戟,雜亂的像頭髮,在昏暗朦朧中按心意來命名它們。水有幾百條脈絡,交錯糾纏,經緯交錯,傾斜流淌的是溪,四處漫流的是匯,截斷的是沼,乾涸的是坳。水中的洲、汀、島嶼,或相對或相離,或相背或相合;青樹碧蔓,交織纏繞。小船一艘艘,縱橫進退,採摘翠色的是菱角,牽拉紅色的是蓮花,舉出白色的是魚,有的躊躇滿志地回去,有的遲疑悠閒好像沒什麼要做的樣子。山裏有佛塔,數十棵高大的松樹,莊嚴地矗立在門前左右,清晰得像流水聲從空中墜落下來。已經傍晚了,不能久留,就沿着山向北下去。山岡重疊山嶺繁複,高大的樹木蒼蒼鬱鬱,一彎月牙掛在高高的山岩頂上,快慢好像和客人一起。到了山腳,已經二更天了。
第二天,又轉向北從小橋出去,沿着溪向東走,又向西拐了三四道彎,到了姚君貴聰家門口。俯身進入門口而划船,從柳、竹遮蔽嚴密的地方,沿着水渠出去,又拐了三四道彎,纔到了大溪。滿是荷花,風從兩岸吹來,紅色的荷花披拂,綠色的荷葉倒伏,搖盪茂盛,香氣濃郁,衝進懷中掛在衣袖上,滯留不去。稍作停留於古老的柳根處,得到兩壇酒,幾種菱角和芡實。又引船進入荷花中,放聲高歌歡笑,聲響震動溪谷。風在水面吹起,細細地泛起鱗片般波浪;流螢點點,忽然出現忽然離去。夜晚已經很深,山更高且更近,森嚴好像要撲下來抓人。天空沒有一點雲彩,星斗明亮,錯落倒映在水中,像珍珠在鏡子上滾動,無法收拾。跟隨的僕人一個叫學童,能像各種鳥叫的聲音一樣鳴叫,如同走在空曠的山中幽深的樹林間,偶爾有一兩聲春鳥叫聲,無拘無束讓人惆悵又驚訝;一個叫沈慶,能唱歌,轉折宛轉,響亮激越,風露相助,聲音更加清亮,悽清讓人感動又悲傷。
盡情遊玩不到兩天兩夜,而東林的美景幾乎都欣賞完了。同行的有姚貴聰、沈虞卿、周輔和我四個人。三位君子雖然是富貴人家子弟,但都多年遭受憂患;我也在異鄉漂泊,家在天的西南角,伸長脖子遙望卻不能回去。如今遇到這樣的美景,能夠開心一笑,並非是偶然的。大家都回應說:「嘿!你爲這次遊玩寫篇記吧。」
賞析
這篇遊記生動地描繪了東林山水的美妙景色,包括溪流、山峯、樹木、花卉、夜色等,展現出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想象力,準確而生動地刻畫了景物的特徵,如「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將溪水的幽深寧靜展現得淋漓盡致。文中還描述了在山水之間遊玩的場景和心情,如在荷花中放歌歡笑,給人以愉悅歡快之感。同時,僕人的鳥叫和歌聲也爲景色增添了獨特的氛圍和情感。作者在遊玩過程中,也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人生的感慨,增添了文章的深度。整體上,這篇遊記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景交融,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