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竹杖賦

沈冥子游巴山之岑,取竹於北陰。便娟高節,寂歷無心,霜風色古,露染班深。每與龍鍾之族,幽翳沈沈。文不自殊,質而見賞,蘊諸鳴鳳之律,制以成龍之杖。枝條勁直,斌色滋,和輪人之不重,待羽客以相貽。青春欲暮,白雲來遲,謀於長者,操以從之,執末而獻,無因自持。諸庶雖甘,不可以倚;彼藜雖實,不可以美。未若處不材之間,當有用之始。魯分以爵,漢錫以年。昔尚爾齒,今優我賢。書橫機,玉塵筵,則函之以後,拂之以前。爾其摘芳林沼,行樂軒除,尊卑之垂悅,隨上下之遊紆。夫寄根江南,渺渺幽潭,傳節大夏,悠悠廣野,豈比夫接君堂上之履,爲君座右之銘,而得與綺紳瑤,出芳房於蕙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沈冥子:指隱士或有才之人。
  • 巴山之岑:巴蜀之地的高山。
  • 北陰:山北,古代方位術語,指背陽的一面。
  • 便娟:形容竹子形態柔美。
  • 龍鍾:形容老態龍鍾。
  • 幽翳:幽深隱蔽。
  • 鳴鳳之律:比喻高雅的音樂或人才。
  • 成龍之杖:指製作成精美的手杖,象徵權力或尊貴。
  • 龍鍾之族:指老弱之輩。
  • 青春欲暮:春天快要過去。
  • 白雲來遲:意指時光流逝,歲月如白雲般飄過。
  • 魯分以爵:魯國的封賞,此處指得到官位。
  • 漢錫以年:漢朝賜予長壽,此處指長壽之恩。
  • 綺紳瑤:華麗的佩飾,喻指貴重物品。

翻譯

在巴山深處,有一位名叫沈冥的隱士,他在北坡採得了一根修長柔美的竹子。這竹子高潔挺拔,靜默無言,經受過霜風的洗禮,露珠染上了深深的斑紋。它常常陪伴着老弱的人們,生活在幽深的環境中,雖然平凡,卻因其質樸而受到讚賞。這竹子蘊含着高雅的旋律,被製成了一支珍貴的手杖,它的枝條堅韌挺直,色彩鮮豔,讓人感覺輕盈,等待着有緣人贈予。隨着春日的遠去,歲月匆匆,他決定將竹杖交給長者,跟隨他們一同出行。雖然竹杖本身美味,但不可依賴;路邊的藜草雖然豐實,也不能視爲佳餚。比起這些,竹杖更願意處於無用的狀態,因爲它知道在恰當的時候,會有新的價值顯現。就像魯國的封賞,漢朝的長壽,雖然曾經看重他的智慧,如今卻更欣賞他的謙遜。他將竹杖放在織機旁,玉塵鋪墊的桌上,當作一種珍藏,或在打掃時使用。竹杖見證了他在花草叢中漫步的樂趣,無論是尊貴還是平凡的人,都因它而感到喜悅。它來自江南的幽潭,傳遞着大夏的堅韌,在廣闊的原野中留下了印記。這竹杖並非只爲裝飾廳堂,也不只是座右銘,而是如同綺麗的佩飾,從蕙香四溢的庭院中走出,增添了生活的色彩。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一節竹杖的歷程,展現了作者庾信對於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竹子的品質——堅韌、高潔、無心,象徵了隱士的品格和智慧。隨着時間的推移,竹杖從自然的饋贈變爲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詩人藉此寓言,表達了對於仕途浮沉的淡然態度,以及對樸素生活的嚮往。同時,竹杖的用途變化,也暗示了生命中的角色轉換和價值實現,既有個人的謙遜與低調,也有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人生的哲理和情感。

庾信

庾信

庾(yǔ)信,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時期文學家、詩人。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親庾肩吾爲南樑中書令,亦是著名文學家。 ► 30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