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終冬:冬末。
流連:依戀不捨。
霜彩:霜的光澤。
散漫:彌漫四散。
澌(sī):解凍時隨水流動的冰。這兩句寫梅花飄落時的情狀。
何當:安得、怎能。
芙蓉:荷花的別名,一般夏天開花,也有在一年四季開花的四季蓮。芙蓉池即荷花池。
序
這首詩寫梅花在寒風凛冽的冬天隨風飄落的情景。它飄飄蕩蕩,流連難捨地追逐著霜彩翻飛,彌漫四散,撒落在流冰之上。作者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形象鮮明的冬景,而且賦予梅花以人的情感。梅花的“留戀”正反映了作者對落梅的留戀惋惜之情,因此它在篇末抒寫了自己的願望,希望梅花也能在暮日的沐浴下與百花同放,共享大好春光。這首寫於一千五百年前的作品語言平易,情景交融,至今讀來仍感到非常親切。
賞析
《梅花落》是漢樂府二十八橫吹曲之一,別名有《落梅》、《落梅花》、《大梅花》、《小梅花》等,在魏晉以後開始風行。南北朝時橫吹曲《梅花落》又演變爲笛子曲《梅花落》。至唐代,笛曲《梅花落》在市井流傳更廣,成爲詩人墨客經常歌詠的對象。其不僅以音樂形式流傳,而且對文學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出現了“落梅芳樹,共體千篇”的盛況,吳均的這首《梅花落》是早期的“落梅芳樹,共體千篇”優秀作品之一。
“終冬十二月,寒風西北吹。”時令正是冬末的十二月,吹著西北風,氣候寒冷。首句點出時令和氣候,營造了一種蕭條肅冷的氛圍,在這種時令氣候下,百花盡被肅殺。可是“獨有梅花落,飄蕩不一枝”。衹有一瓣瓣梅花在凛冽的寒風下,從一根根枝椏上飄落下來。“獨”字寫出梅花在百花肅殺後獨自傲然冰雪的獨特氣質和精神品格,用字準确,宋代的王安石的《詠梅》中有“凌寒獨自開”,也是化用了這句。“流連逐霜彩,散漫下冰澌”,這些飄飄灑灑的花瓣,他們在白霜下流連飛逐,霜彩翻飛,彌漫四散,隨著流冰杳然而去,不管天寒地凍,嚴霜冰澌,花自落來水自流,和前面“獨”字照應。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形象鮮明的冬景圖展現在我們眼前:靜與動,光與色,近景與遠景,搭配的恰到好處。
梅花的這種獨特氣質和精神品格影響到詩人,他不禁問梅花:“何當與春日,共映芙蓉池”,你什麽時候開在春暖以後,好和那些荷花一樣,在池水裏互相輝映?末句作者抒寫了自己的願望,希望梅花也能在春暖的沐浴下與百花同放,共享大好春光,表明了作者對落梅的畱戀惋惜之情。
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似裹著綢緞珠光寶氣的貴婦,但這首詩卻樸素無華,似一位荆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産生了一種特別的魅力。平易的語言,交融的情景,運用了聲律,是較早的五言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