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心

· 張載
聖心難用淺心求,聖學須專禮法修。 千五百年無孔子,盡因通變老優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聖心:指聖人的思想境界、智慧。
  • 淺心:淺薄的心思。
  • 聖學:關於聖人的學問、學說,也可理解爲儒家正統學問。
  • 禮法:禮儀法度。
  • 千五百年:大概指自孔子之後較長的一段時間跨度 。
  • 通變:通達變化之理,這裏指對學問隨時代變化而理解、運用。
  • 老優遊:過度悠閒,無所作爲。「優遊」意爲悠閒自得。

翻譯

聖人那高深的思想並非能用淺薄的心思去探究的,研習聖人的學問必須專心依據禮儀法度去修行。從孔子之後這長達千五百年的時間裏沒有再出現(如孔子般卓越之人),都是因爲那些研究學問的人雖然明白通變之理卻流於悠閒懈怠、無所作爲。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追求聖學、探尋聖心的深刻見解。首句指出要領會聖人的思想絕非易事,不能心存僥倖或敷衍,需要懷有敬畏和深刻思考。次句強調學習聖人學問的關鍵在於專注和遵循禮法,說明了學習聖學需要嚴謹的態度和遵循一定的規範。 後兩句從歷史角度感慨,自孔子之後很長時間沒有再出現可與孔子比肩之人,原因在於研學者雖懂得學問應隨時代變通,卻沒能真正奮進努力,而是陷入悠閒不作爲之中,體現出作者對當時學者治學態度的憂慮以及對聖學傳承的期望,激勵人們以專心、嚴謹、進取的精神去研究聖人的學問,追求更高層次的智慧和思想境界 。

張載

張載

宋鳳翔郿縣人,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少喜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地。范仲淹勸讀《中庸》,乃博覽羣書,而反求之六經。講《易》京師,遇程頤兄弟,以爲不及,於是撤坐輟講,盡棄異學。登仁宗嘉祐二年進士。爲雲巖令。神宗熙寧初爲崇文院校書。尋稱疾屏居南山下,讀書講學。熙寧十年,以呂大防薦知太常禮院,以疾歸,道卒。門人慾諡明誠,後定諡獻。寧宗嘉定中賜諡明公。其學以《易》爲宗,以《中庸》爲體,以孔孟爲法。講學關中,傳其學者稱爲關學。有《正蒙》、《易說》等。 ► 75篇诗文

張載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