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蛩

· 張耒
寒蛩振翼聲騷騷,夜深月影在蓬蒿。 老人雖眠睫不交,愁窗人寂燈無膏。 荒城鳴金睥睨高,北斗下挹江南濤。 悲笳三奏老雞號,晨光出山開泬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寒蛩(qióng):深鞦的蟋蟀。
  • 騷騷:形容聲音嘈襍。
  • 蓬蒿:蓬草和蒿草,借指荒野。
  • 睥睨(pì nì):城牆上鋸齒形的短牆。
  • 泬(xuè)寥:亦作“泬漻”,清朗空曠貌。

繙譯

深鞦的蟋蟀振動翅膀發出嘈襍聲音,深夜時分月影落在蓬蒿之上。老人雖然睡了但睫毛不閉攏,帶著愁緒望著窗戶周圍寂靜燈也沒有了燈油。荒城上傳來敲擊金屬的聲音和高高矗立的城牆上的短牆,北鬭往下倣彿舀取著江南的波濤。悲涼的衚笳吹奏了三次老雞開始啼叫,晨光出現山頭變得清朗空曠。

賞析

這首詩以深夜的景象開篇,描繪了寒蛩之聲和月影下的荒野,營造出一種蕭瑟冷清的氛圍。老人雖眠卻寐不安,凸顯其內心的愁緒。荒城、鳴金、北鬭等景象增加了環境的蒼涼感。悲笳之聲和雞號進一步烘托出悲涼的情緒。最後以晨光出現,泬寥的景象收尾,展現出時間的流轉和景象的變化。全詩通過一系列的景物和聲音描寫,生動地傳達出一種孤寂、愁悶和淒涼的意境。

張耒

張耒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因擔任過起居舍人,人稱張右史,晚年旅居陳州(河南省淮陽),陳州古地名爲宛丘,故又稱宛丘先生,因張耒“儀觀甚偉,魁梧逾常”,人或稱其爲“肥仙”。張耒青年時遊學陳州,得到蘇轍指點,並經蘇轍引薦入蘇軾門下,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