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大禹寺回馬上口占

永日躋雲峯,向晚下秋巘。 卻望碧城中,樓臺翠煙滿。 前旌擁歸騎,緩轡徐馭隱。 曠望寫予心,平波海天遠。 顧予疇昔志,本以鋤犁挽。 敢望麋鹿資,遘此雲龍旦。 金門容竊步,玉殿叨靈眷。 復此千騎來,日逐紛華戰。 平生知退意,長畏歲月晚。 行當引初服,還把芰荷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躋(jī):登,上升。
  • 巘(yǎn):大山上的小山。
  • 旌(jīng):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
  • 疇(chóu)昔:往昔,從前。
  • 遘(gòu):相遇。
  • 芰(jì)荷:指菱葉與荷葉。

翻譯

漫長的一天登上那雲峯,臨近傍晚走下秋天的小山。回頭眺望那碧綠的城中,樓臺被翠色的煙霧充滿。前面旗幟簇擁着歸來的車馬,緩緩地放鬆繮繩讓車慢慢前行隱去。廣闊的眺望能抒寫我的內心,平靜的波浪連着遙遠的海天。想到我從前的志向,本來是靠農耕牽引。哪敢期望如麋鹿般自由的資質,遇上這如雲龍般的好時候。宮廷之門能讓我悄然步入,宮殿中承蒙聖上的眷顧。又這樣帶着衆多車馬而來,每日追逐着繁華。我向來知曉退隱的心意,一直害怕歲月已晚。應當穿上最初的衣服回去,還要把菱葉和荷葉裁剪。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遊覽大禹寺後返程途中的所見所想。詩中既描繪了自然景色,如雲峯、秋巘、碧城、樓臺翠煙、平波海天等,營造出一種開闊而寧靜的氛圍;又抒發了內心的感慨,如對過去志向的回憶,對宮廷生活的複雜感受,以及對退隱的思考。整體意境深遠,情感真摯。詩人站在自然與人生的交叉點上,通過景物的描寫和內心的袒露,表達了對生活和命運的感悟。詩語言優美,節奏流暢,將寫景與抒情自然融合。

張伯玉

宋建州建安人,字公達。第進士。嘗爲蘇州郡從事。仁宗嘉祐中爲御史,出知太平府,後爲司封郎中。工詩善飲,時號張百杯,又曰張百篇。有《蓬萊集》。 ► 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