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

沉水香焚金博山,杜陵誰復與車還。 馬尋綺陌知何曲,人在珠簾第幾間。 法部樂聲長滿耳,上樽醇味易酡顏。 更貧更賤皆能樂,十二重門不上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沉水香:一種名貴香料,即沉香。
  • 金博山博山(bó shān)爐,是古代一種用於焚香的器具,造型通常帶有山巒等裝飾造型,因爐蓋造型像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這裏「金博山」表示用金屬製成的博山爐。
  • 杜陵:地名,在今陝西西安東南,這裏借指有錢人居住之處。
  • 綺陌(qǐ)陌,指繁華的街道。
  • 法部:唐宋時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這裏指法部演奏的音樂。
  • 上樽:上等的美酒。
  • 酡顏(tuó)顏,飲酒後臉紅的樣子。
  • 十二重門:形容宮殿重重門禁,這裏代指富貴人家的深宅大院。

翻譯

在精美的金屬博山爐中焚起了名貴的沉香,在那豪華的杜陵地區,如今又有誰能同乘一車歸來呢?馬兒在繁華的街道上尋覓路徑,卻不知哪條纔是通往心儀之處的曲折小巷;美人在珠簾之後,又究竟身處第幾間閨房呢?宮廷樂隊演奏的美妙音樂不絕於耳,那上等醇酒的滋味輕易就能讓人臉色泛紅。即便生活更加貧窮更加低賤,依然能夠尋得生活的樂趣,富貴人家那重重門禁森嚴的宅院,卻從未給我帶來嚮往與束縛。

賞析

這首詩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氛圍,既有對富貴奢華場景的想象與描繪,又有一種超脫於富貴之外的豁達姿態。開篇以「沉水香焚金博山」描繪出富貴人家奢華的生活場景,金博山爐中焚着珍貴的沉香,顯示出生活的精緻與富貴。「杜陵誰復與車還」一句則透出一絲寂寥,杜陵象徵着富貴階層,但此時卻無人同車而歸,暗示繁華中的落寞。頷聯「馬尋綺陌知何曲,人在珠簾第幾間」細膩地刻畫了追求富貴與美人的情境,通過馬探尋曲折道路、想象美人藏身之處,表現出世人對富貴與美好事物的執着追求。頸聯「法部樂聲長滿耳,上樽醇味易酡顏」進一步渲染富貴生活的享受,美妙音樂環繞,醇酒輕易使人沉醉,強化了富貴的意象。然而最後兩聯「更貧更賤皆能樂,十二重門不上關」筆鋒一轉,詩人表明即便自身處在貧困低賤的境地,也能尋得快樂,而那象徵榮華富貴的重重宮禁之門,無法束縛自己追求自由快樂的心靈,表達了詩人超脫世俗,不爲富貴所動的豁達情懷。整首詩語言優美而韻味悠長,通過對生活場景的描寫和情感的細膩抒發,展現了詩人在精神境界上的高遠追求。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