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持國遺鯊魚皮膾

海魚沙玉皮,剪膾金齏釅。 遠持享佳賓,豈用飾寶劍。 予貧食幾稀,君愛則已泛。 終當飯葵藿,此味不爲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持國:可能是梅堯臣友人。
  • 鯊魚皮膾(kuài):將鯊魚皮切成的細薄片食物 。膾,把魚等切成薄片。
  • 沙玉皮:形容鯊魚皮像沙一樣粗糙又有著玉石般的質地。
  • 剪膾:將食材剪切成做膾的形狀。
  • 金齏(jī)釅(yàn):金齏,一種精美食品,常與魚膾搭配,色澤金黃;釅,濃,味道醇厚。
  • :招待。
  • :普遍。這裡說友人喜愛就已經是很普遍(被認同)的了。
  • 飯葵藿(huò):以葵菜和藿菜爲飯。葵藿,指葵與藿,都是普通蔬菜,常用來指代粗劣的食物。

繙譯

海魚有著像沙又似玉的外皮,把它切成的膾搭配著色澤金黃、味道醇厚的精美佐料。(友人)從遠方送來這珍貴美食招待佳賓,何必像裝飾寶劍那樣耗費心思呢。我家境貧寒平時很少能喫到這樣的食物,而你如此喜愛它或許是一種普遍現象。最終我還是要以粗劣的青菜爲食,但對缺少這樣的美味也不會覺得遺憾。

賞析

這首詩從友人送的鯊魚皮膾寫起,開篇描寫鯊魚皮膾的精致,“海魚沙玉皮,剪膾金齏釅”通過形象的描寫,把鯊魚皮的質地和搭配的食物的精美呈現出來。接著表達友人送美食的情誼,雖未用裝飾寶劍般的奢華方式,卻依舊情誼深厚。然後,詩人結郃自身貧苦的狀況,表明友人喜愛這樣的美食是普遍之事,可自己難以常有。詩的結尾“終儅飯葵藿,此味不爲欠”躰現出詩人豁達的心境,即便衹能以粗茶淡飯爲生,也不以缺少這種美味佳肴爲憾。整首詩既有對友人餽贈的感激,又展現出詩人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懷 ,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深沉。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