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景彝:即呂景彝,北宋官員。
- 唐崇徽公主:唐代僕固懷恩的女兒,大曆四年(769 年),被代宗封爲崇徽公主,遠嫁回鶻可汗。
- **手痕詩:在今山西靈石縣東北七十里有高壁嶺,嶺東有公主手痕碑,傳說是崇徽公主遠嫁途中曾以手掌託石壁,留下手痕,後人刻碑記其事 。
- **虹已收:彩虹消失,形容崇徽公主當年的光彩已經消逝。
- **蒼崖:青色的山崖。
- **蘚痕秋:蘚痕呈現出秋意,描寫歲月長久,苔蘚痕跡帶有一種滄桑感。
- **和親:封建王朝利用婚姻關係與邊疆少數民族統治者結親和好。
- **稽古:考察古代史實。這裏指出於守舊例而實行和親政策。
- **沉略:昏暗平庸、無所作爲。此指當時主持朝廷的人。
- **解羞:懂得羞恥。
- **漢月:代指家鄉的月亮。
- **胡塵:指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風沙,代指塞外的生活環境。
- **歿:( mò )死。
翻譯
高壁嶺兩壁間美人當年的光彩已如彩虹般消逝,青色的崖壁上纖細的手痕在苔蘚的映襯下透着秋意。人們只說和親是遵循古例,但那些無所作爲的主事者卻不知這有多令人羞愧。故鄉明亮的月光曾經照在她掌心 ,塞外漠漠的風沙在她指尖留下痕跡。昭君去世後悲劇令人更添恨意,哀怨之音化作琵琶曲一直彈奏不止 。
賞析
這首詩以崇徽公主的手痕碑爲切入點,借古諷今。詩人通過描繪手痕碑上的遺蹟,呈現出崇徽公主遠嫁異域的悲劇命運。頷聯中詩人直接評議和親政策,批判了當時執政者無所作爲且不知羞恥地因循舊例推行和親。頸聯生動地刻畫了公主在塞外生活,一邊是故鄉明月,一邊是塞外風沙,讓讀者感受到她內心的痛苦與眷戀。尾聯以昭君爲例,指出和親悲劇帶來的無盡遺恨,那些怨恨化作琵琶曲永遠流傳。此詩借古事映射當時現實,展現出詩人對國家政策和民族命運的深切思考,表達了不滿與批判,情感深沉且立意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