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

聖人於詩言,曾不專其中。 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 自下而磨上,是之謂國風。 雅章及頌篇,刺美亦道同。 不獨識鳥獸,而爲文字工。 屈原作離騷,自哀其志窮。 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蟲。 邇來道頗喪,有作皆言空。 煙雲寫形象,葩卉詠青紅。 人事極諛諂,引古稱辨雄。 經營唯切偶,榮利因被蒙。 遂使世上人,只曰一藝充。 以巧比戲弈,以聲喻鳴桐。 嗟嗟一何陋,甘用無言終。 然古有登歌,緣辭合徵宮。 辭由士大夫,不出於瞽矇。 予言與時輩,難用猶篤癃。 雖唱誰能聽,所遇輒瘖聾。 諸君前有贈,愛我言過豐。 君家好兄弟,響合如笙叢。 雖欲一一報,強說恐非衷。 聊書類頑石,不敢事磨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曾不專其中曾(zēng):乃,竟。此句說聖人對於詩歌表達,並不只專注於詩歌本身。
  • 自下而磨上:下面的人通過詩歌對上面的執政者進行諷喻勸誡。:在這裏有諷喻、規諫的意思。
  • 邇來道頗喪邇(ěr)來:近來。意思是近來詩歌的正道很是衰微。
  • 經營唯切偶:寫詩只致力於對仗工整。經營:謀劃,這裏指作詩創作 ;切偶:對仗工巧。
  • 榮利因被蒙:憑藉詩歌獲取榮名利祿。被蒙:得到,蒙受。
  • 緣辭合徵宮:根據文辭來配合五音(徵(zhǐ)、宮等)。
  • 篤癃(dǔ lóng):重病,這裏比喻自己的言論難以被時人接受,如同身患重病難以行動。
  • 瘖聾(yīn lóng):啞巴和聾子,這裏指不接受、不理會。
  • 響合如笙叢:你們兄弟之間相互應和,如同笙管齊鳴。笙叢:笙管。
  • 磨礱(mó lóng):磨石。這裏指精心雕琢。

翻譯

聖人對於作詩這件事,並非只把精力放在詩歌本身。 是因爲有事被激發,藉助外物興發情感而得以抒發。 由下面的人作詩諷喻上面的執政者,這就稱作《國風》。 《雅》《頌》中的篇章,諷刺或讚美君王,道理也是相同的。 寫詩不只是爲了認識鳥獸等物,也並非只追求文字的精巧。 屈原創作《離騷》,是哀憐自己志向不得實現。 他憤世嫉俗的情緒,寄託在草木蟲等意象中。 近來詩歌的正道衰落了,寫出來的作品常常內容空洞。 描寫煙雲只是描繪其外形,歌頌花草只詠歎顏色。 描寫人事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引用古事只爲辯論爭雄。 寫詩只謀求對仗工整,藉此謀取榮華利益。 這使得世間的人,只把詩歌當作一種技藝。 把詩歌的精巧比作下棋遊戲,把詩歌的韻律比作桐木鳴琴。 唉,這樣的現象是多麼淺陋啊,甘願就此默默無言。 然而古代有登上殿堂奏樂歌唱,依據文辭來配合音律。 詩歌文辭由士大夫創作,而不是盲人樂師。 我所說的話與時下衆人的想法相悖,難以被接受就像患了重病。 雖然大聲疾呼但誰又能聽進去呢,所遇到的都是些充耳不聞的人。 諸位之前有贈詩給我,對我的喜愛誇讚言辭太過豐盛。 你們真是賢能的好兄弟,彼此應和就像笙管齊鳴和諧動聽。 雖然想要一一回信答謝,勉強訴說恐怕並非出自真心。 我姑且寫下這些像頑石一樣粗陋的文字,不敢精心雕琢。

賞析

這首詩是梅堯臣對韓氏兄弟贈詩的迴應,也是他詩歌理論的集中闡述。開篇詩人強調詩歌創作源於對生活的感發,承接聖人作詩的觀點闡述《國風》《雅》《頌》創作的主旨在於反映社會現實以及寄託情感。通過對比批判當前詩壇重形式、求名利、內容空洞等不良風氣,展現出詩人對詩歌正道衰微的憂慮 。接着又感慨自己所倡導的詩歌理念難以被時人接受。詩中讚賞韓氏兄弟情誼深厚,結尾以自謙態度迴應他們的贈詩。此詩語言質樸無華,情感真摯深沉,詩中展現出梅堯臣高尚的詩歌追求和文學擔當,通過對比和自我感慨,彰顯其對詩歌創作中形式與內容關係的深刻思考與對復興詩歌正道的渴望。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