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安大師

道人深北山爲家,宴坐白露眠蒼霞。 手扶棁杖雖老矣,走險尚可追麏麚。 踞堂俯視何所有,窈窕樛木垂榠樝。 深尋石路仍有栗,持以饋我因烹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道人:這裏指安大師,有道行的出家人。
  • 宴坐:安坐。
  • 梲(zhuō)杖:手杖。
  • 麇麚(jūn jiā):泛指獐鹿等野獸。 :古同「麇」,即獐子 。 :公鹿。
  • 踞堂:坐在堂上。
  • 窈窕(yǎo tiǎo):深邃的樣子。
  • 樛(jiū)木:向下彎曲的樹。
  • 榠楂(míng zhā) :即木瓜,落葉喬木,果實長橢圓形,色黃而香,蒸煮或蜜漬後供食用。
  • 饋(kuì):贈送。

翻譯

在那深山北面,安大師把那裏當作自己的家。他平靜地安坐在露水中,困了便以雲霞爲牀入眠。他雖然已經年老,需要手扶着手杖行走。然而,即便如此,遇到險峻之地,他仍能追逐野鹿等野獸。他坐在堂上往下看去,只見深邃之處,彎曲的樹木上垂掛着木瓜。沿着石頭小路深入探尋,還能發現栗子。他拿着這些栗子送給我,我們便一起烹茶品嚐。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安大師獨特的山居生活。開篇通過「深北山爲家」「宴坐白露眠蒼霞」的描寫,給人一種超凡脫俗之感,展現出安大師遠離塵世、與自然相融的生活狀態。「手扶梲杖雖老矣,走險尚可追麇麚」則進一步突出大師雖然年事已高,卻有着矯健的身手與勇敢的精神。詩中的景色描寫「窈窕樛木垂榠楂」,營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氛圍。最後兩句「深尋石路仍有慄,持以饋我因烹茶」,畫面溫馨,體現出詩人與安大師之間質樸純真的情誼。整首詩語言平實自然,卻生動地刻畫了一位山林隱者的形象,也傳遞出詩人對這種生活態度和情誼的欣賞之情 。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