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米芾《紫金研帖》,紙本,行書,縱28.2釐米,橫39.7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賞析
米芾《紫金研帖》,淡牙色紙本,行書。縱29釐米,橫40釐米。鈐有“稽察司印”(半印)、“安岐之印”、“乾隆鑑賞”、”宣統鑑賞”等鑑藏印。見錄於故宮博物院藏《宋四家墨寶》冊,《三希堂法帖》有摹刻,《式古堂書畫匯考》、《墨緣匯觀》等有著錄,是最爲著名的米芾傳世書法佳品之一。
從此帖中,我們可以看到,米芾所謂的“刷”字,實際上是他令筆毫平鋪紙上,以便運筆時能產生“萬毫齊力”的效果。所以,可以說米芾的這個“刷”法,是適應行書發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後技法上的新變化。
秦漢以前的書法,自然也講流爽之美。傳秦時蒙恬論用筆,曾說:“若能用筆,當自流美。”但這種“流美”,卻又“凡書非但裹結流快,終藉筆力輕健”(秦·李斯論書語)。所以說,中國早期書法的“流美”一詞,是爲以中鋒運筆,令點畫線條有“玉箸”之態而設置的。嗣後,雖然書法的筆法開始走向“夫書勢法擾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遣於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籍於陰陽”之態(漢蕭何論 書語),但此期書法筆法所重視的,仍然是書法外在的視覺美感,還沒有達到令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之美的審美高度。
當然,在唐代的書法中,已經開始有了對書法筋、骨、肉、血的有意識追求,但此期尚屬探索階段,還沒有特別成功的理論總結,然而,到了宋代,對“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的追求,不僅有了明晰的理論述說,而且還出現了米芾《紫金研帖》這樣的書法力作。
米芾的《紫金研帖》,確實是令毫平鋪紙上,併產生“萬毫齊力”的效果,且使書法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美感的書法力作。這種“平鋪紙上、萬毫齊力”的筆法,猶如中國人吃飯時的“筷子”的用法——就是那麼兩根細棍,在指頭的作用下,可以“夾”、可以“啄”、可以“叨”、可以“挑”,還可以“叉”,總之,它是靈妙多變,爲方便人們實用服務的。照之於書法,那“萬毫齊力平鋪紙上”的筆法,在書法家以氣運腕的作用下,同樣可以“啄”,如《紫金研帖》中“蘇”字的草頭兩點、“之”字上點的寫法;可以“叨”,如帖中的衆多橫畫的起筆;甚至還可以“夾”,這是一種“衄”法,如帖中“其”字的下兩點;可以“叉”,如帖中“物”字收筆的兩撇。總之,米芾的《紫金研帖》,是爲了使書法血濃骨老、筋藏肉盈並且能夠姿奇態逸而靈活用筆的產物。宋代以後的書法大家,如元之鮮于樞、明之吳寬、徐渭、黃道周、倪元璐,清之王鐸、傅山,都是在深刻研習米芾書法後而卓然成爲大家的。(《中國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