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

三司副使不書前人名姓。嘉祐五年,尚書戶部員外郎呂君衝之,始稽之衆史,而自李紘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楊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勸已下,又得其在事之歲時。於是,書石而鑱之東壁。 夫合天下之衆者財,理天下之財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財而莫理。有財而莫理,則阡陌閭巷之賤人,皆能私取予之勢,擅萬物之利,以與人主爭黔首,而放其無窮之慾,非必貴強桀大而後能。如是而天子猶爲不失其民者,蓋特號而已耳。雖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給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猶不行也。然則善吾法,而擇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財,雖上古堯、舜,猶不能毋以此爲先急,而況於後世之紛紛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寵之甚備。蓋今理財之法,有不善者,其勢皆得以議於上而改爲之。非特當守成法,吝出入,以從有司之事而已。其職事如此。則其人之賢不肖,利害施於天下如何也!觀其人,以其在事之歲時,以求其政事之見於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財之方,則其人之賢不肖,與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此蓋呂君之志也。
拼音

譯文

三司副使這個官職,從前是不記錄歷任官員姓名的。宋仁宗嘉祐五年,尚書戶部員外郎呂衝之開始查找那些三司副使相關的史料,從李紘以前,獲知了他們的名字;從楊偕以前,獲知了他們的官階;從郭勸以後,獲知了他們的在任時問,於是記錄名稱並刻在東邊的牆壁上。 能夠聚合天下百姓的是財物,管理天下財物的是法律,捍衛天下法律的是官吏。官吏不稱職,便有法而不能守;法律不完善,便有財物而無法打理。有財物而無法打理,那麼田間街巷中位置卑賤的小人就都能擁有得到和給予的權力,佔有萬物的利益,以此和皇帝爭奪百姓,而放縱他們無窮的私慾,而不一定非要出身高貴、實力強大、素質優秀的人才可稱雄。這樣一來,皇帝就算還能夠不失去他的百姓,大概也只是徒有虛名罷了。皇帝就算吃素菜穿破衣,身體憔悴,心裏發愁,來讓天下百姓有幸獲得足夠的供給,讓政治安定,我知道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但若是完善法律,挑選官吏來捍衛法律的實施,這樣來管理天下財物,就是上古的堯、舜也要以此爲首要之事,更何況是紛繁雜亂的後世呢? 三司副使是如今的大官,朝廷特別看重。一般的管理財物的法律,有不合適的,以他們的權力都可以當着皇帝的面討論並改變它。他們不是非要遵守既有的成法,小心在意條款的分寸,來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而已。他們的職責和事務如此重要,那麼這些人的賢德或不肖,便決定了是對天下有利還是有害。看一個人,就從他在任的那段時間來了解他的政績,查覈他用來輔佐皇上管理財物的策略,那麼這個人的賢德或不肖以及世事是否得到治理,我們就可以坐着看到了。這大概就是呂君記錄這些的用意所在吧。

注釋

度支副使:宋代官名,掌財計,後改爲三司副使。 三司副使:三司是宋朝中央財政機構,包括鹽鐵、度支、戶部三個部門。以三司使一人總領政事,三部各設副使一人,稱爲“三司副使”,是本部主管長官。 呂君:呂景初,字衝之。開封酸棗(今河南延津)人。以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判都水監,嘉祐四年至六年間(1059—1061年)改度支副使。 稽(jī):考察。 之:代詞,這裏指歷任三司副使的姓名。 衆史:指宋代開國以來有關三司的資料文獻。 李紘(hóng):字仲綱,宋州楚邱(今河南滑縣東)人。歷梓州、陝西、河北路轉運使,遷侍御史知雜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爲三司度支副使。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寧(今屬安徽)人。鹹平四年(1001年),舉賢良方正之士,授右正言,直史館,不久出爲西京轉運使。六年(1003年),三司使分置副使,被召入授工部員外郎,充任度支副使。查道是任度支副使的第一人。 楊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今陝西黃陵東南)人。以尚書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判吏部流內銓。景祐三年(1036年)初,在度支副使任。 郭勸:字仲褒,宋鄆州須城(今東平縣)人。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一五載,景祐元年(1034年)冬十月,以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之職出使西夏。回朝後兼侍御史知雜事,權判流內銓;景祐三年(1036年),在度支副使任。 鑱(chán):刻。 合天下之衆者財:統合天下的百姓,關鍵在於理財。 阡(qiān)陌:田間小路。東西叫阡,南北叫陌。這裏指鄉間。 閭(lǘ)巷:街巷,這裏指城鎮。閭:古代巷口的門。 賤人:身份低下的人,指鄉村兼併土地的地主和城鎮操縱市場的投機商人。 私:佔有,壟斷。 取予之勢:操縱財貨的權利。取:買進或收進;予:賣出或散出。 擅:獨佔,專有。 萬物:指天下一切貨物、土地等。 人主:指皇帝。 黔(qián)首:戰國及秦代對人民的稱謂,後以此指百姓。 貴強桀(jié)大:位尊勢大者,貴族、豪強之類。與前面“賤人”相對而言。 特:只,僅僅。 號:稱號,指帝王之號。 衣(yì)敝:穿破衣服。衣:穿衣。 幸:希望。 給:供應,供給。 先急:當務之急。 紛紛:紛亂,擾攘,指時局混亂。 尊寵:尊奉優待。 甚備:十分周到。 有不善者,其勢皆得以議於上而改爲之:意謂法令若有不完善處,他們有權向皇上建議而加以改革。勢:地位,權力;上:皇帝。 守成法:謹守現成法令,不知應變。 吝(lìn):吝惜,引申爲緊縮。 出入:開支。 從有司之事:按照各有關部門的職責辦事。 考:考查。 方:方法。 坐而得矣:坐觀廳壁題名,就可以知道。形容瞭解十分容易。 蓋:大概。

《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於嘉祐五年(1060年)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在簡略說明自己的寫作緣由之後,以很大篇幅來闡述財政管理這項工作及負責管理財政的官吏的重要性,提到了社稷安危的高度,進而提出完善法制、選才理財的主張。同時,還具體論述了三司副使這一職位的重要性,點出了現任三司副使呂景初記錄歷任本職情況的用意和效果。文章借題說理,文思開拓。善於開合,詳略得體。

賞析

文章自發端至“書石而鏡之東壁”爲第一部分,敘述此次度支副使題名東壁之事的由來極其結果。紀事簡明,絕無枝蔓。甚至沒有將所有曾任度支副使的人員一一列出,而只是將“得名”“得官”“得其在事之歲時”三種情況的起止稍作說明。這一處理方式,無非表明作者意不在此,而在其他。 “夫合天下之衆者財”至“而況於後世之紛紛乎”爲第二部分。作者從民、財、法、吏四者的相互關聯着眼,強調了理財、變法、擇吏的重要性,提出了“善吾法,而擇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財”的重要財政主張。作者以爲,首要的是“變法”,其次是“擇吏”——其實就是解決好人才問題。而根本目標在於,有效控制天下財源,遏制兼併,維護最高統治者的長治久安。由此可見,作者所論,背景宏大,思慮深遠,絕不止度支副使職務所轄,但又確實與其密切相關。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至“此蓋呂君之志也”爲第三部分,這一部分只就“度支副使”發言。對於如何承擔好此項重任,作者以爲,“非特當守成法.吝出入,以從有司之事而已”,正面的意思就是要變法,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如果此職不得其人,則危害甚大。而如何考察是否“得人”,“廳壁題名”就是一個有益的舉措。這就說到了作者對“呂君之志”的理解和揣測。正因爲是揣測,所以用了個“蓋”字。蓋者,大概之意也。不管是否符合呂君本意,安石之言既有激勵呂君的作用,也有砥礪自身的意圖。因爲,作者此時已是“度支判官”。 文章闡述了管理財政的重要性,強調兼併活動對國家經濟的嚴重危害,主張完善法制,選拔人才來理財,並說明三司副使職務的重要性。詳略適宜,立論明確,論證嚴密。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