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呉江亭上對月懷前宰張子野及寄君謨蔡大
獨坐對月心悠悠,故人不見使我愁。
古今共傳惜今夕,況在松江亭上頭。
可憐節物會人意,十日陰雨此夜收。
不惟人間重此月,天亦有意於中秋。
長空無瑕露表裏,拂拂漸漸寒光流。
江平萬頃正碧色,上下淸澈雙璧浮。
自視直欲見筋脈,無所逃遁魚龍憂。
不疑身世在地上,衹恐槎去觸斗牛。
景淸境勝返不足,歎息此際無交遊。
心魂冷烈曉不寢,勉爲筆此傳中州。
拼音
注釋
漸漸:黄本、陳本作「漸上」。
序
詩寫中秋之夜,詩人對月懷人,情深意摯。僅從立意看,在詠月作品中實屬平常。使這首詩成爲名唱的是這首詩中對月光的描寫。如詩中寫月光之明亮:「自視直欲見筋脈,無所逃避魚龍憂」,月光是如此明亮,在這樣的月光下,似乎看得見自己的經脈,海底的遊魚都已無處藏身!奇!月光之淸,令作者「不疑身世在地上,衹恐槎去觸斗牛」。張茂先《博物志》記載:傳説中海天相通,某年八月,有人乘座浮槎來到一箇地方,「有城郭狀,屋舍儼然,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原來此人到的正是天河。詩人用這箇典故證月光之淸亮已不似人間。設想奇特,描繪生新,使月成爲詩的主體。正體現了宋初力求避熟就生、推陳出新的詩歌作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呉江亭:位於吳江邊上的亭子。「呉」同「吳」。
- 張子野:即張先,字子野,北宋詞人。
- 君謨蔡大:蔡襄,字君謨,北宋書法家。
- 悠悠:憂愁思慮的樣子。
- 節物: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
- 槎(chá):木筏。
- 鬥牛:二十八宿中的鬥宿和牛宿。
翻譯
我獨自坐在吳江亭上對着月亮,心裏憂愁不已,見不到老朋友使我心生愁苦。
古往今來,人們都共同珍惜今天這個夜晚,何況我還在松江亭上。
可喜的是,節令景物很合人意,連綿十日的陰雨在今夜停了。
不光是人間看重這中秋之月,就連上天也對中秋有意。
遼闊的天空沒有瑕疵,明月的光輝展露無遺,清冷的光芒漸漸流淌。
江面平靜,呈現出萬頃碧綠之色,江水上下清澈,就像兩塊美玉浮動着。
看那江水,簡直能直接看見水底的筋脈,讓魚兒和蛟龍都無處躲藏而擔憂。
我不懷疑自己身處地上,只擔心乘船(槎)離去會觸碰到天上的鬥牛星宿。
景色清幽,環境優美,但仍感到不滿足,嘆息此時此刻沒有好友相伴一同遊樂。
我的心魂清冷激烈,到了早晨也無法入睡,勉強寫下這首詩,寄往中州。
賞析
這首詩以中秋夜在吳江亭上賞月爲背景,抒發了詩人對故人的思念以及對自然美景的讚美,同時也流露出了一種孤獨之感。
詩的開頭,詩人獨坐對月,憂愁涌上心頭,只因故人不見,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接下來,詩人強調了中秋夜的特殊性,以及今夜天氣轉晴的欣喜,凸顯了節令景物與人的情感的交融。詩中對天空、明月、江水的描寫,細膩而生動,如「長空無瑕露表裏,拂拂漸漸寒光流」「江平萬頃正碧色,上下清澈雙璧浮」,展現出了中秋夜的寧靜與美麗。然而,美景雖好,卻無人共賞,詩人因此而嘆息,進一步強化了孤獨的情感。最後,詩人心魂難安,難以入眠,寫下此詩寄往中州,表達了內心的複雜情感。
整首詩情景交融,意境優美,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自身情感的抒發,展現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