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行

石山之內,綠野夾江。 石山之外,飛沙走黃。 石山之旁,一千三百里疆,尼祿直瀉萬里長。 一瀆無枝流,逆行力最強。 秋冬泛田濕,淤泥長禾秧。 民廬皆臨流,耕夫邇水鄉。 距江稍遠者,棄壤沙堆罔。 近江作層閘,時洩蓄坡塘。 貧者石窟中,壑谷如室藏。 富者石為屋,棟宇及堦牆。 床几與盤桌,一一擇石良。 刻文雕像畫,傳古多精良。 宮廟六千年,至今完而藏。 楹壁石數尺,高逾百尺量。 六七金字陵,蒼蒼摩天揚。 偉大尤可驚,豈止文明破大荒。 皆因山盡石,又以野夾江。 萬國文野由地形,順受其正難飛揚。 師尊菲薄空擾擾,蹙踏全球非昧茫。 狹長與地豈能守,後永奴降難自強。 吁咩人事由地形,畔援歆羨吾欲忘。
拼音
康有爲

康有爲

清廣東南海人,初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更甡,別署西樵山人、天遊化人。光緒二十一年進士。十四年,首次上書光緒帝,建議變法。後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倡今文經學,借鼓吹孔子託古改制,言變法改良。二十一年《馬關條約》簽訂,有爲聯合在京會試舉人一千三百餘人上書清帝,要求拒籤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中進士,授工部主事,不就。組織《強學會》,編印《中外紀聞》等,鼓吹變法維新。二十四年,得光緒帝召見,促成“百日維新”。戊戌政變起,逃亡國外。後持保皇立場,反對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後,曾與張勳共謀復辟帝制。有《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等。 ► 1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