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軍隊中的鼓聲、角聲在秋風中作響,城頭上的旗幟在夕陽的照耀下緩緩地飄動。 少年應當從軍,身跨戰馬,馳騁邊關。只要能夠從軍馳騁就十分快樂,並不要在乎由誰來帶兵。
偵察的騎兵才通過薊北,而部隊的威名已震動遼西。等打完仗,回到故鄉時,仍是楊柳依依的春天,時間不會太長。 徵人連戰連勝,可以很快凱旋,閨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淚。
注釋
江月晃重山:詞牌名。《詞律》:用《西江月》、《小重山》串合,故名《江月晃重山》。此詞每闕上三句爲《西江月》體,下二句用《小重山》體。雙調五十四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
嵩(sōng)山:古稱“中嶽”,在河南省登封縣北。金宣宗興定三年(1218),元好問因避戰亂從三鄉(河南省宜陽三鄉鎮)移家登封嵩山。
“從軍”二句:化用王粲《從軍》詩:”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
侯騎:偵察的騎兵。
薊(jì)北:薊州之北,漢唐塞北之地。
遼西:今遼寧遼河以西地區。
春閨(guī):春日的閨閣。
紅袖(xiù):代指佳人。
序
《江月晃重山 · 初到嵩山時作》是金代詞人元好問所作的一首詞,上片描寫邊塞戰鬥場景以及年青勇士樂於奔赴沙場殺敵立功;下片描寫抗敵軍隊,凱旋定在楊柳依依之時。全詞與以寫從軍建功之樂爲基調,風格明快,大有盛唐邊塞之音,自始至終洋溢着報國從軍,積極樂觀的豪邁之情,給讀者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該詞的創作背景有兩種說法:一據龍德壽《元好問薩都剌集》這首詞是作者於貞祐丙子(1216年)爲避兵南渡之後而作。當時金朝的山東、河北、河東諸郡已被蒙古兵來回掃蕩,殆無完土。但元好問對金軍收復失地仍抱有希望,故在詞中顯示出凱旋而歸的樂觀氣概;一據唐圭璋《金元明清詞鑑賞辭典》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年),詞人在戰亂避難時從三鄉(今河南宜陽三鄉鎮)移家登封嵩山,此詞是初到時所作。
賞析
上片以豪語繪塞上秋景,起調便營造出一個蒼茫雄渾的境界。“塞上秋風鼓角”化用范仲淹《漁家傲》詞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四面邊聲連角起”,描寫邊塞特有的風光,變原詞意中的悲涼爲雄壯之音。對照妥切,塞上對城頭是地理名詞,秋風對落日是自然現象,鼓角對旌旗則是戰場上人造的景觀。語言表達也更加凝練了。“塞上”“秋風”“鼓角”“城頭”“落日”“旌旗”,邊塞特有的意象疊加,展現出了一支已經做好戰爭準備、嚴整待發的軍隊和一幅雄渾蒼茫的邊塞景象。“接着便展開了人物的出場,“少年鞍馬”以下三句,爲讀者勾勒出一幅年輕勇士橫跨戰馬,威武出征的畫面,筆勢恣肆騰挪,抒寫出想要爲國立功的豪壯情懷。“少年”二字極富激情與朝氣,“從軍”逗下片,“樂”字以其高昂的基調振起全篇,而“莫問所從誰”一句更是寫足少年從軍時的天真、幻想、自信與雄心。
下片極寫從軍之樂。開頭三句,極力形容聲威之盛,勝券穩握,對收復故土充滿信心。“侯騎”二句,清快跳脫,意謂偵察的騎兵才通過薊北,而部隊的威名已震動遼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應,表現了邊塞部隊威名遠揚,使敵人望風而逃的氣勢。緊接着他樂觀自信地說“歸期猶及柳依依”,打敗了敵人凱旋而歸,還趕得上楊柳依依的春天,還可欣賞春天的美景。從時間上照應上片“秋風”,秋天出征,春天凱旋,部隊的戰鬥力之強顯而易見。後三句虛寫遙遠後方的情事,將秋風鼓角和落日旌旗變換成依依楊柳和春閨初月,鞍馬候騎亦爲紅袖佳人所代替,一張一弛,情趣盎然;而“猶”字承前二句“侯騎才通薊北,先聲已動遼西”之餘勢。以健筆寫韻事,刻畫少年多情的性格;“不須啼”三字呼應“莫問”句,又以婉媚達壯意,頗有詞情變化之妙,顯得意蘊豐厚深長。
全詞以高昂樂觀的基調,唱出了立志報國的壯懷,堪稱一首勝利前景的暢想曲,作品先以邊地威嚴雄武的特有景象,烘托出全身戎裝的英雄“少年”激情鼓盪、躍躍欲試的情態。他忠誠報國,無論“所從誰”,都樂於效命沙場,萬死不辭。其灑脫、曠達的豪邁情懷,於此可見。正因爲有出師必捷的信念,才說“歸期猶及柳依依”。結尾勸慰閨婦,沒有絲毫悲慼惜別之態,動人肺腑。該詞將青年人特有的豪情壯志與兒女愛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壯志凌雲,又非無情鐵漢,表現了作者年輕氣盛,頗爲自負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