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浮家:以船爲家,到處飄泊。這裏指像漂泊江湖的人那樣生活。
- 漫說:隨便說,不要說。
- 三高:通常指春秋越國的范蠡、西晉的張翰、唐的陸龜蒙三人,他們淡薄名利,縱情山水,後人稱之爲「三高」 。
- 孰知:誰知道。
- 同風:風尚相同;氣味相投。這裏指精神的相通。
- 長林:高大茂密的樹林。
- 濛霧:被霧氣籠罩。
- 層榭:高臺上的樓閣。
- 攀雲:形容樓閣高聳入雲,彷彿可以攀爬上去。
- 何限意:無限的情意或思緒。
- 著句:作詩寫句子。
翻譯
本是住家之人,卻效仿起了那漂泊江上之人的生活,船兒行在江河之中,穿過層層疊疊的波浪。別再說那三位高人名士沒有再度興起的時候(不再被人仰望等),誰又能知道千百年間後人與他們的高尚品質、精神風貌是可以一脈相承的。高大的樹林被霧氣所籠罩,望去一片平闊遼遠的景象,那高聳入雲的亭臺樓閣,好似能讓人在半空中交談。把船系在堤岸上時心中涌出無限思緒,只是行色匆匆,所作的詩句未能完全精雕細琢,把情感完美表達出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舟行吳江途中的所見、所想。開篇「住家卻學浮家樣,橫截江湖疊浪中」,便呈現出一種與衆不同的生活狀態與壯闊的行舟場景,透露出詩人不安於常規、渴望追求自由廣闊天地的情懷。詩人提及「三高」,以「漫說」「孰知」引發感慨,顯示出對古代賢士精神的追慕,認爲儘管時代變遷,他們的風範遺澤千古,和當下的自己能夠心意相通,這深化了詩歌的精神內涵。
「長林濛霧行平遠,層榭攀雲語半空」形象地刻畫了吳江兩岸風光。霧氣中的長林、高聳入雲的樓閣,不僅勾勒出一幅寧靜高遠、大氣磅礴的自然人文畫卷,也在一定程度上襯托出詩人內心的豁達與開闊。
結尾「堤上系舟何限意,匆匆著句未全工」由景入情,系舟堤岸時,心中滿是無盡思緒,可惜因行程匆匆,未能將這些情感完美地訴諸筆端。此兩句既巧妙地表達出詩人濃厚的興致和眷戀之意。整體來看,這首詩情景交融,既寫盡旅途風光與觀感,又蘊含深刻的人生思考與對前人精神的傳承嚮往,語言流暢自然,意境悠遠。
仲並
仲並,江都(今江蘇揚州)人。高宗紹興二年(1132)進士,調平江府學教授。五年,通判湖州。七年,以張浚薦召至闕,爲秦檜所阻,出通判鎮江府。十六年,爲言者所劾,降二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自是閒退二十年。孝宗隆興元年(1163),擢光祿丞,晚知蘄州。
► 227篇诗文
仲並的其他作品
- 《 送大理金少卿赴闕以老成耆德重於典刑爲韻兼寄呈刑曹徐侍郎 》 —— [ 宋 ] 仲並
- 《 憶秦娥 · 木樨 》 —— [ 宋 ] 仲並
- 《 再過宜興舟中見芍藥數枝憶淮鄉此花之盛爲之悵然輒成三絕 》 —— [ 宋 ] 仲並
- 《 浣溪沙 · 其三和李達才韻 》 —— [ 宋 ] 仲並
- 《 送智道者 》 —— [ 宋 ] 仲並
- 《 送大理金少卿赴闕以老成耆德重於典刑爲韻兼寄呈刑曹徐侍郎 》 —— [ 宋 ] 仲並
- 《 送鄭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 其二 》 —— [ 宋 ] 仲並
- 《 送大理金少卿赴闕以老成耆德重於典刑爲韻兼寄呈刑曹徐侍郎 》 —— [ 宋 ] 仲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