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東坡和靖節詩
我讀淵明詩,頗識詩外意。
坡公繼逸響,箇中有佳思。
取友百世上,古來獨二士。
陶固泉石人,蘇則廊廟器。
出處了無同,聲名都自異。
往來不可作,矧復通姓字。
神交定忘形,飲食尚知味。
蕤賓中聲律,片鐵猶應類。
茲文在尼父,爲復昌旦事。
今時道古語,莫作今世視。
以我思惟心,充彼剛大氣。
芥子納須彌,誰信略相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逸響:本指奔放的樂音,這裏指高超的詩歌聲譽。
- 廊廟器:能擔負朝廷重任的人。
- 蕤(ruí)賓:古樂十二律中之第七律。
- 尼父:對孔子的尊稱。
- 昌旦:即姬昌(周文王)和周公姬旦。
翻譯
我讀陶淵明的詩,很能領略詩外的意趣。蘇東坡繼承了高超的詩歌聲譽,其中有着美好的情思。在百代人中選取朋友,自古以來只有這二位賢士。陶淵明固然是留戀泉石的人,蘇東坡則是能擔當朝廷重任的人物。他們的出仕和隱居完全不同,名聲也各自相異。他們已不能再往來,何況又能相通姓名。精神交往定能忘掉形骸,飲食上還知道味道。猶如樂律中的蕤賓,一片鐵也能相互類似。這詩文在孔子那裏,就如同周文王和周公的事蹟。現在談論古時的話語,不要當作現今的來看。用我的思考之心,充滿他們的剛大氣概。像把須彌山收納在芥子之中,誰信會有略微相似之處呢。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對陶淵明和蘇東坡詩歌及爲人的評價與感悟。詩中強調了陶淵明詩的意趣和蘇東坡的文學成就,指出二人雖然出處、個性不同,但在詩文中都有獨特之處。作者認爲即使時代變遷,他們的作品依然有着重要意義和價值,不能簡單以當下的眼光看待。詩中用「蕤賓」「尼父」等詞語增添了文化內涵,最後以須彌芥子的比喻,表達出希望能汲取二人精神的願望。整首詩在對兩位文豪的讚美中,展現出作者對文學、歷史的深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