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琴志樓送外弟羅二還南昌

樓頭日皎皎,巖下瀑喧喧。 甑空瓶亦罄,逝將去名山。 名山誰能別,旋復視子顏。 胸中萬千說,厓略明其端。 自汝姊來歸,輒許兩弟賢。 陟也秉高朗,縱若鵷鸞騫。 子性較靜默,思理能研專。 丈人綜天人,德泰遇迍邅。 二子游津藩,踐取尋蹏跧。 汝姊既夭逝,丈人復沈泉。 時睹子兄弟,肝腸爲抽煎。 今歲春夏交,子泊武昌船。 來過意恍悢,未能去纏牽。 孰期范易徒,發興廬山顛。 攜持作良游,豁如矢離弦。 杳冥拂煙水,顛倒披岡原。 既謁濂溪墳,復探東林禪。 逶迤通遠驛,黑雨壓屋椽。 子痛在牙齒,晝趨宵不眠。 浩然思去歸,筇杖當戶懸。 范易各有贈,離情寫悁悁。 我意不謂爾,彊勉道所先。 毋以微末疾,坐損心力堅。 子果奮袂從,辛艱狎輕便。 道路所覯接,寺觀所流連。 雲嵐所變滅,峰瀑所雄妍。 衆奇控萬怪,一一託吟篇。 昨憩琴志樓,五老置我前。 生此皇古懷,翱翔廓周旋。 匡廬何所有,其有豈能傳。 請看垂天雲,俄頃彌大千。 元黃何端倪,石罅乃雲根。 羣瀑龍虬騰,震發宇宙間。 下注極不測,盍視瀑所穿。 元化有原本,流變姑舍旃。 氤氳混一氣,吾頑抗天權。 子歸求諸心,心以通諸天。 睢睢玩若遺,緜緜與環聯。 所悲囿文字,神君慘不歡。 還持將母思,因之夢山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匡山:即廬山。
  • 外弟:表弟。
  • 甑(zèng)空瓶亦罄(qìng):炊具和容器都空了,形容生活貧困。甑,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罄,盡。
  • 厓略:大概,大略。
  • 來歸:指女子出嫁。
  • 陟(zhì):此處可能指羅二弟弟的兄長。
  • 鵷(yuān)鸞騫(qiān):鵷鸞高飛,比喻人有美好的前途。鵷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騫,高舉,飛起。
  • 思理:思考能力,思維。
  • 丈人:古時對老年男子的尊稱,這裏指羅二的父親。
  • 綜天人:精通天文人事。
  • 迍邅(zhūn zhān):指處境艱難。
  • 津藩:大概指某種社會交往、遊歷之地。
  • 蹄跧(quán):蹤跡。
  • 夭逝:過早去世。
  • 沈泉:去世。沈,同「沉」。
  • 恍悢(kuǎng liàng):惆悵,憂傷。
  • 範易:可能爲人物名字,具體不詳。
  • 興(xìng):興致。
  • 濂溪:指周敦頤,世稱濂溪先生。
  • 東林禪:東林寺的禪學。東林寺在廬山西北麓,是佛教淨土宗發源地之一。
  •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蜿蜒曲折。
  • 筇(qióng)杖:用竹做的手杖。
  • 悁悁(yuān yuān):憂愁,憂傷。
  • 彊勉:勉強。
  • 覯(gòu)接:遇見,接觸。
  • 五老:廬山五老峯。
  • 皇古懷:對遠古的情懷。
  • 元黃:天地的代稱,這裏指大自然的色彩變化。
  • 雲根:古人認爲雲從山石中生出,故云根指深山高遠雲起之處。
  • 龍虯(qiú)騰:像蛟龍一樣騰空飛起。龍虯,蛟龍。
  • 元化:造化,大自然的發展變化。
  • 氤氳(yīn yūn):形容氣或光色混合動盪的樣子。
  • 睢睢(suī suī):睜大眼睛,這裏形容專注。
  • 囿(yòu):侷限,拘泥。

翻譯

樓頭上陽光潔白明亮,山岩下瀑布水流喧鬧。生活貧困,炊具空了容器也見底了,你終究將要離開這名山而去。

誰能輕易離別這名山?我立刻又看向你的容顏。心中有千言萬語,只能大致說明要點。

自從你姐姐嫁過來,就一直誇讚你倆兩兄弟賢能。你兄長品性高尚爽朗,如同鵷鸞展翅高飛。你性格比較安靜沉默,擅長鑽研思考。你父親精通天文人事,品德高尚卻遭遇艱難困厄。你們兄弟在外遊歷,追尋過往蹤跡。

你姐姐過早離世,你父親也離開了人世。時常看到你們兄弟倆,我心裏十分痛苦煎熬。今年春夏交替之時,你的船隻停泊在武昌。你前來看望我神情憂傷,始終沒能擺脫這些牽掛。

誰能想到你和範易等人改換行程,興起遊玩廬山的念頭。你們攜手暢遊,心情暢快如同離弦之箭。你們暢遊在煙霧瀰漫的江湖間,穿梭於起伏連綿的山岡原野。

已經拜謁了周敦頤的墳墓,又探尋了東林寺的禪學。曲折前行來到遠方驛站,黑色的大雨彷彿要壓垮屋椽。你牙疼難忍,白天奔波夜晚難以入眠。你毅然決定回去,竹杖就掛在門口。

範易等人都送了禮物,飽含着離別時的憂愁。而我的想法卻不這樣,還是勉強勸你以自己的目標爲重。不要因爲小小的疾病,就減弱內心的堅定。

你果然振作精神聽從勸說,歷經艱辛把困難當成平常。一路上所遇到的人與事,寺廟道觀流連忘返。雲霧變幻無端,山峯瀑布雄偉美麗。衆多奇妙怪異的景色,都一一寄託在你的詩篇裏。

昨天你在琴志樓休息,五老峯就在眼前。生出對遠古的情懷,思緒在廣闊天地間翱翔。廬山究竟有什麼?它那些奇妙的景緻又怎能完全描述出來。

你看那遮天蔽日的雲彩,轉眼間瀰漫整個天地。大自然的色彩變幻莫測,石縫間就是雲彩的根源。衆多瀑布如蛟龍騰空而起,聲勢震動整個宇宙。它們向下傾瀉流向深不可測之處,何不讓我們看看瀑布所穿過的地方。

大自然的發展變化有它的根源,其中的變遷暫且不必深究。天地間瀰漫着渾然一體的氣息,雖然我愚鈍卻也想抗拒天命。

你回去之後從內心探尋,內心可以與天地相連。專注凝視彷彿忘卻一切,彷彿與天地始終環環相扣。只是悲哀被文字所侷限,美好的意境如同神靈般讓人不能盡情歡樂。還是懷着侍奉母親的思念,帶着這種情感在夢裏見到故鄉的山川。

賞析

這首詩是陳三立送外弟羅二返回南昌時所作,全詩圍繞着送別的主題,展現出豐富複雜的情感和壯美的自然聯想。

詩的開篇描繪了匡山琴志樓的景色,「樓頭日皎皎,巖下瀑喧喧」,以明亮的日光與喧鬧的瀑布營造出一種清幽又充滿生機的氛圍,爲送別定下基調。接着敘述羅二生活處境的艱辛與即將離去的情形,引出詩人複雜的情感。

詩中回憶過去,講述了羅二家庭的種種變故,包括姐姐與父親的離世,表達出對他們兄弟倆的同情。「今歲春夏交」一段詳細描述了羅二的行程,以及他旅途中患病、思鄉等遭遇,把生活中具體的經歷和情感細節一一展現。

在描寫羅二遊廬山的部分,詩人用生動的筆觸描繪出廬山之景,「既謁濂溪墳,復探東林禪。逶迤通遠驛,黑雨壓屋椽」等句,既有對人文遺蹟的追尋,也有對自然景觀的刻畫。「子痛在牙齒……離情寫悁悁」表現出朋友間的牽掛和離別的不捨。

詩人接着通過對廬山景色更深入的描繪,如「衆奇控萬怪,一一託吟篇」,強調廬山景色之奇特,並藉此表達對自然奧祕的思考,提及「元化有原本,流變姑舍旃」等觀點。最後,詩人叮囑羅二從內心去感受世界,希望他能夠不被世俗和文字所侷限,同時表達對羅二母親的關懷以及對故鄉山川的情感。

整首詩將送別之情、對友人家世的感慨、對自然景色的讚美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思考融爲一體。語言古樸典雅,情感真摯深沉,在展現傳統律詩嚴謹結構的同時,又充滿了豐富的內涵和強烈的感染力。

陳三立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