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

· 左思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 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拼音

注釋

荊軻:戰國齊人,好讀書擊劍,爲燕太子丹刺秦王,失敗被殺。燕市:燕國的都市。酒酣:酒喝得痛快,興致正濃。震:威。漸離:高漸離,燕人,善擊築。謂:以爲。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在燕國時,和燕國的狗屠及會擊築的高漸離是好朋友,經常一起在市中喝酒,酒喝得痛快時,高漸離擊築,荊軻哀歌相和,已而二人對泣,旁若無人。 節:操守。無壯士節:指刺秦王未成功。 倫:輩。與世殊倫:與社會上一般人不同。 邈:小。四海:猶天下。豪右:世家大族。古時以右爲上,所以稱世家大族爲右族。陳:陳述。這兩句是說荊軻不把天下四海放在眼裏,對那些豪右更不必說了。 貴者:指豪右。自貴:自以爲貴。賤者,指荊軻。自賤:自以爲賤。鈞:量名,三十斤爲一鈞。這四句是說貴者像塵埃一樣輕,賤者像千鈞一樣重。

《詠史·荊軻飲燕市》是西晉時期左思創作的五言律詩。

賞析

這首詩讚頌荊軻睥睨四海,蔑視豪門勢族的英雄氣概。據《史記》記載,荊軻,戰國時齊國人。喜歡讀書擊劍,他遊於燕國,與燕國的狗屠和善擊築的高漸離友善。“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後爲燕太子丹刺秦王,臨別前,作《渡易水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最後,失敗被殺。荊軻刺秦王是爲了除暴安民,但是刺客的行爲是並不足取的,只是他的事蹟確有感人之處。左思讚頌荊軻,固然是佩服荊軻的爲人,而更主要的是藉以詠懷,表示對豪門勢族的藐視。 開頭四句,概括了《史記·刺客列傳》的一些內容。這是說,荊軻在燕國的都市裏飲酒,酒興正濃,氣概則更爲不凡。高漸離擊築,荊軻高歌相和,甚至激動得流下眼淚,好像身邊沒有別的人似的。這裏寫的只是荊軻生活的一個片斷。但是已足以表現他的思想性格和爲人,已使人感到不同凡響。“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是對荊軻的評價。前句是貶,後句是褒。一貶一褒,貶中有褒。褒是主要的,而貶只是指出其不足。這個不足是與壯士魯仲連比較而言。魯仲連退秦兵成功了,荊軻刺秦王卻失敗了,所以說“無壯士節”。但是,在句首冠以連詞“雖”字,是表示退一步說,其正面意思在“與世亦殊倫”。因此可見左思對荊軻的爲人還是肯定的。這個意思在下面句子中就更明顯了。“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是寫荊軻的英雄氣概。他高視不凡,四海尚且以爲小,那豪門勢族豈值得一提。左思滿懷壯志,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能,爲國家出力。但是,在門閥統治的壓抑下,英雄無用武之地,仕途蹭蹬,壯志難酬,他對自己的不公平遭遇充滿了憤懣不平的感情。所以,假借荊軻,表現了他對豪門勢族的蔑視。應該指出,作爲賈謐“二十四友”之一的左思,曾因賈謐的推舉而任祕書郎。他對現實生活的態度,不可能完全是這樣的。但是,這是他激於義憤而發出的聲音,是他的一種心聲。 “貴者雖自貴”四句,是詩人直接陳述自己對“貴者”和“賤者”的看法。他一反世俗之見,將“貴者”視若塵埃,“賤者”看得重若干鈞,進一步抒發了自己憤激的感情。左思的貴賤觀確實和世俗不同,如在組詩第四首《詠史·濟濟京城內》中讚美揚雄,說揚雄“悠悠百世後,英名擅八區”,以反襯豪門勢族的生命短暫,如過眼煙雲,迅速從世界上消失。其意思和這裏是一致的,字裏行間,都洋溢着詩人的英風豪氣。 戰國以後,荊軻的事蹟,長期流傳。三國阮瑀《詠史》第二首、東晉陶淵明《詠荊軻》、唐代駱賓王《易水送別》等都是歌詠荊軻之作。陶詩云:“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大體上表達了這類詩歌的共同感情,左思的這首詩也不例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荊軻:戰國末期刺客。
  • 燕市:古代燕國的都城,在今河北易縣。
  • 酒酣(hān):喝酒到興頭上。
  • :威嚴。
  • 漸離:高漸離,荊軻的好友。
  • 殊倫:不同一般。
  • 高眄(miǎn):高傲地斜眡。
  • (miǎo):超越。
  • 豪右:豪門大族。

繙譯

荊軻在燕國的都市飲酒,酒興正濃氣勢更加威嚴。他悲哀地歌唱又與高漸離相和,就好像身旁沒有別人。雖然沒有壯士那樣的氣節,但與世人也不同一般。高傲地斜眡遙遠的四海,豪門大族哪裡值得一提!顯貴的人雖然自己覺得顯貴,在他眼裡卻如同塵埃。卑賤的人雖然自己覺得卑賤,在他心裡卻重如千鈞。

賞析

這首詩熱烈地贊頌了荊軻的豪俠精神,也對那些衹重權貴而輕眡人才的世俗觀唸進行了批判。詩中通過描寫荊軻在燕市飲酒高唱的形象,展現其不羈與豪情。“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強調了荊軻與衆不同的氣質。後麪則通過對權貴的不屑和對卑賤者的尊重的對比表達,躰現出作者鮮明的價值取曏和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具有很強的現實批判性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整躰語言簡潔,意境雄放。

左思

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詩人。左思家世儒學,出生寒微。其父左熹,字彥雍,起於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陽太守等。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後來由於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醜口訥,不好交遊,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泰始八年(272年)前後,因其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祕書郎。元康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遊,併爲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裏,專意典籍。後齊王召爲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年),河間王司馬顒部將張方進攻洛陽,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後病逝。有《左太沖集》。 ► 19篇诗文

左思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