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店嫗傳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爲名。平時虜至店飲食遊息,不以爲怪。兵興以來,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懼。 端拱中,有嫗獨止店上。會一虜至,系馬於門,持弓矢坐定,呵嫗汲水。嫗持綆缶趨井,懸而復止,因胡語呼虜爲王,且告虜曰:“綆短,不能及也。嫗老力憊,王可自取之。”虜因系綆弓抄,俯而汲焉。嫗自後推虜墮井,跨馬詣郡。馬之介甲具焉,鞍之後復懸一彘首。常山民吏觀而壯之。 噫!國之備塞,多用邊兵,蓋有以也,以其習戰鬥而不畏懦矣。一嫗尚爾,其人可知也。近世邊郡騎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靜塞,在雄州曰驍捷,在常山曰廳子,是皆習干戈戰鬥而不畏懦者也,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進者。頃年胡馬南下,不過上谷者久之,以靜塞騎兵之勇也。會邊將取靜塞馬分隸帳下以自衛,故上谷不守。今驍捷、廳子之號尚存而兵不甚眾,雖加召募,邊人不應,何也?蓋選歸上都,離失鄉土故也。又月給微薄,或不能充。所賜介胄鞍馬皆脆弱贏瘠不足禦胡,其堅利壯健者悉爲上軍所取。及其赴敵,則此輩身先,宜其不樂爲也。誠能定其軍,使有鄉土之戀,厚其給,使得衣食之足,復賜以堅甲健馬,則何敵不破?如是,得邊兵一萬,可敵客軍五萬矣。 謀人之國者,不於此而留心,吾未見其忠也。故因一嫗之勇,總錄邊事,貽於有位者云。
拼音

譯文

唐河店離南邊的常山郡有七裏遠,以河名爲店名。平時遼國的兵士到店裏吃飯休息,(人們)不把這看做怪事。自從戰爭爆發以來,(這裏的人)才防範敵兵,但是(遼兵們)幷不害怕。 端拱年中,有個老婦人留在店裏。正趕上有一個遼兵來了,他把馬系在門前,拿着弓箭坐着大聲叫老婦人幫他打水。老婦人拿着井繩和水罐去井邊,剛把井繩放下去又停住了。因爲遼話稱虜爲“王”,她就對遼兵說:“井繩短,打不到水。我年紀老力氣又不夠,請王自己打水吧。”遼兵就拿着井繩系弓尾上,低下身子到井邊打水。老婦人於是從後面把遼兵推入井中,騎上遼兵的馬跑到郡城報告官府。馬的身上鎧甲都具備了,馬鞍後面還懸着一個豬頭。常山郡的吏民都稱讚她勇敢。 噫,國家防禦邊塞,經常用邊土上的士兵,大概是有原因的。這是因爲他們熟習戰鬥的技巧要領而且不害怕不懦弱啊。一個老婦人尚且能這樣,那些邊土的士兵就更不難想象了。 近年來對邊土要塞那些勇猛的騎兵,在上谷稱爲“靜塞”,在雄州稱爲”驍捷”,在常山稱爲“廳子”,這些都是熟習戰爭戰鬥的方法而且不害怕不懦弱的人。聽到外敵入侵,有的父母妻兒都來幫助安置戰馬整理弓箭(互文句),甚至還有不待披戴甲冑就上陣迎敵的。近年來北方胡人來侵襲,很久都打不過上谷,就是因爲靜塞士兵的勇猛啊。只是恰逢戍邊的將領把靜塞的士兵都調配到自己的軍營來保護自己,所以上谷沒有守住。 現在“驍捷”“廳子”的名號還在但是兵馬不多,雖然進行了招募,但邊境上的人幷不響應,爲什麼呢?因爲被選中的都要被送回上都,離開家鄉故里;而且每月的軍餉很少,有的甚至不能餬口;發給他們的鎧甲都很脆弱,戰馬也瘦弱,不能夠抵擋胡人;而那些堅固的鎧甲裝備和強健的戰馬都被更上一層的部隊拿走了;到了打仗的時候,卻是這些人衝鋒在前,當然他們不願意這樣做了。 如果能穩定那些軍隊,允許他們有熱愛故鄉的感情;增加他們的軍需給養,讓他們得到足夠的吃穿;再給他們配上堅固的鎧甲和強健的駿馬,那什麼樣的敵人打不敗?如果真的能這樣,只要有一萬邊土上的士兵,就可以抵擋外敵五萬啊。參與治理國家的人,不在這方面留心,我看不到他們的忠心啊。因此通過一個老婦的勇敢行爲,來整體反映邊防的事情,贈予那些在位當權的人。

注釋

端拱中:北宋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公元988年-公元999年)。 嫗(yù):老年婦女。 店:唐河店,地名,在今河北省的西北部。 缶:瓦罐。 介甲:鎧甲。 具:完備。 矢:箭。 及:趕得上,此指夠得到。 彘(zhì)首:豬的頭。 壯:認爲……豪壯。

一個年老體弱的老婦人,面對一個強壯的敵國士兵,卻毫無懼色,並且能夠巧妙與之周旋,最後將敵兵推入井中,由此可見老嫗的沉着冷靜,聰明勇敢的個性特徵。這則故事對於北宋時期屢受北方胡騎侵擾的邊關百姓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因而廣爲流傳。
王禹偁

王禹偁

宋濟州鉅野(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人,字元之。出身淸寒,世代務農。從小發憤求學,五歳能詩。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三年)進士,授成武縣主簿,嘗於《吾志》詩抒志云:「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堯舜,學業根孔姬。」雍熙元年(西元九八四年),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召入京應中書試,擢右拾遺、直史館,旋以《端拱箴》諫皇宮之奢。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爲徐騎省辨誣,貶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淳化五年(西元九九三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西元九九五年)兼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宋眞宗卽位,上疎言加強邊防、減冗兵冗吏、嚴格選舉、沙汰僧尼、謹防小人得勢等五事。復知制誥。咸平元年(西元九九八年)預修《太祖實録》,以直筆犯諱,降知黄州(今湖北黃岡),故世稱「王黃州」。謫黃州時,以駢散相間之《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抒達觀曠逸之胸懷。咸平四年(西元一〇〇三年)移知蘄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爲人剛直,在官以敢言直諫稱,嘗誓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王黃州爲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工詩文,詩風樸素,散文平易,多反映社會現實。主詩學杜少陵、白樂天,文學韓昌黎、柳子厚。歐陽文忠甚慕王黃州,在滁州時瞻仰其畫像,又作《書王元之畫像側》。蘇東坡撰《王元之畫像贊並序》稱以「以雄風直道獨立當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有《小畜集》三十巻、《小畜外集》二十巻(今殘存巻六至巻十三等八巻)、《五代史闕文》。《宋史·巻二百九十三·王禹偁傳》。 ► 6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