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響雙槽,彈出今古幽思誰省。

野綠連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淨。柳俓無人,墜絮飛無影。汀洲日落人歸,修巾薄袂,擷香拾翠相競。如解凌波,泊煙渚春暝。 彩絛朱索新整。宿繡屏、畫船風定。金鳳響雙槽,彈出今古幽思誰省。玉盤大小亂珠迸。酒上妝面,花豔媚相併。重聽。盡漢妃一曲,江空月靜。
拼音

《剪牡丹·舟中聞雙琵琶》是宋朝詞人張先的作品。這首詞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響,用鋪敘的手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煙渚,以及此背景上活動的人物,描寫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賞析

上片起首三句是環境描寫。“野綠連空”,見詞人站船上,目光順地平線伸延,只見遼遠無際的綠色原野上接蒼穹。作者又順勢舉頭眺望遠天,晴空蔚藍,好像與江水相連。 着一個“垂”字把遠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覺,表現得極其形象。詞人仰觀俯視,只見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淨”。“素色”即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淨”字是形容水的明澈潔淨。此句本自謝朓詩“澄江淨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以上三句,詞人以其拿手的煉字功夫,多方面多層次地畫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與綠野相連,波光粼粼,天光雲影,映於澄江之中,景象渾茫寥闊,而又十分寂靜。這幅圖畫中,“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正是綠野中的特寫。這二句,顯得有些平凡。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寫出。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處正這裏。 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見功力。特別是加了“無影”二字,整個畫面立即靈動起來,那柳絮飛舞的輕盈飄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風吹拂,輕絮飄舞,微暗的樹蔭中,依稀看見它們遊蕩迴轉,而一點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種飄忽無影的妙趣。 “汀洲”句推進一層。詞人完成天光雲影、柳絮輕舞的環境描寫後,讓人物出場了。作者船上望去,首先遠處看到人歸之影,人影與晚霞相映,十分妍麗。人漸走漸近,看得也越清楚,連“修巾薄袂”也看得出來。修長的巾帶,薄薄的衫袖,雅麗非凡,且巾長袂薄,隨風飄舉,爲美人勾出了一幅飄飄欲仙的姿態。由下句“擷香拾翠相競”來看,可知這美人不是獨自一人,她是結伴春遊,芳洲上採香草,拾翠羽。古代女子常春季到郊外拾野鳥的各色羽毛,採各種香草。曹植《洛神賦》有“或採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寫出洛水衆女神之美,此處詞人借用此意,寫汀洲女子的美色。 上片歇拍寫兩個美人登上船,並停泊洲邊,水邊過夜。“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賦》用“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晚霞輝映下,寂靜的洲渚上,忽的出現了這一雙美人,詞人凝望的同時,也不禁產生了美麗的幻覺,目爲凌波女神。這不僅細緻地寫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詞人的欣喜、驚愕,以至傾慕的心理也表現出來。這兩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節的鋪敘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詞人也該歇息了;另一方面,又用“煙”字,爲江濱洲邊刷上一層煙水悽迷的朦朧色彩,爲下片抒情做好鋪墊。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汀洲:水中小洲。汀(tīng)。
  • 修巾薄袂:長長的頭巾,薄薄的衣袖。袂(mèi),衣袖。
  • 擷香拾翠:採摘花草。擷(xié),摘下。
  • 凌波:形容女子步履輕盈。
  • 煙渚:煙霧籠罩的水中小塊陸地。渚(zhǔ),水中小塊陸地。
  • 彩絛:彩色的絲帶。絛(tāo)。
  • 雙槽:指琵琶兩側共鳴箱。
  • :領悟,理解。

翻譯

綠色的原野與天相連,青色的天空低垂到水面,素雅的色彩盪漾融合一片明淨。柔美的柳樹輕輕搖曳,飛落的柳絮輕盈得沒有影子。水中小洲上夕陽西下人們歸來,長巾飄飄薄袖舞動,採摘花草相互競賽。好似懂得那輕盈的步履,停泊在煙霧籠罩的小洲上已是春暮。 彩色絲帶和紅繩重新整理。在錦繡屏風處宿下,畫船在風中停穩。金鳳凰一樣的琵琶發出雙絃聲響,彈出從古至今的幽深思緒誰又能領悟。如玉盤大小的珍珠錯亂迸落。美酒沾溼了面容,鮮花豔麗與人相互映襯。重新聆聽。全是如漢代昭君彈出的那一曲,江水空闊月光寂靜。

賞析

這首詞生動地描繪了舟中聞雙琵琶的情景。上闋寫景,營造出一種空靈、純淨而又富有生機的氛圍,從原野、天空到柔柳、汀洲,勾勒出一幅優美的自然畫卷,爲下文人物活動奠定了背景。下闋重點描述琵琶演奏,「金鳳響雙槽,彈出今古幽思誰省」富有韻味,展現出琵琶音樂的感染力和深邃的情感。「玉盤大小亂珠迸」形象地描繪了音符的跳躍和活潑,而末句「盡漢妃一曲,江空月靜」則以景結情,在靜謐的氛圍中留給人無盡的遐想和回味。整首詞景美情濃,給人一種如詩如畫的藝術享受。

張先

張先

張先,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聖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遊。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 ► 1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