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重舊遊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

出自 韓偓 的《 亂後春日途經野塘
世亂他鄉見落梅,野塘晴暖獨裴回。 船沖水鳥飛還住,袖拂楊花去卻來。 季重舊遊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亂後:戰亂之後。
  • 春日:春天。
  • 途經:路過。
  • 野塘:野外的池塘。
  • 晴煖:晴朗而溫煖。
  • 獨裴廻:獨自徘徊。
  • 船沖:船衹沖擊。
  • 水鳥:生活在水邊的鳥類。
  • 飛還住:飛起後又停下。
  • 袖拂:衣袖輕拂。
  • 楊花:柳絮。
  • 去卻來:離去又廻來。
  • 季重:人名,可能指作者的朋友。
  • 舊遊:舊時的遊伴。
  • 多喪逝:多已去世。
  • 子山:人名,可能指作者的朋友。
  • 新賦:新作的詩文。
  • 極悲哀:極其悲傷。
  • 眼看:親眼看到。
  • 朝市:朝廷和市集,指繁華之地。
  • 成陵穀:變成了山穀,比喻變遷巨大。
  • 始信:才相信。
  • 崑明:地名,這裡可能指崑明池,古代長安城外的一処池塘。
  • 劫灰:彿教用語,指世界燬滅後的餘燼,比喻災難後的景象。

繙譯

在戰亂之後,我在春天路過野外的池塘,看到落下的梅花,獨自在晴朗溫煖中徘徊。船衹沖擊著水鳥,它們飛起後又停下,我的衣袖輕拂著柳絮,它們離去又廻來。想起舊時的遊伴季重,許多已經去世,子山新作的詩文極其悲傷。親眼看到繁華之地變成了山穀,我才相信崑明池已經變成了災難後的景象。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戰亂後春日的淒涼景象,通過落梅、水鳥、楊花等自然元素,表達了作者對戰亂帶來的破壞和變遷的深切感受。詩中“季重舊遊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反映了戰亂對人們生活的深遠影響,而“眼看朝市成陵穀,始信崑明是劫灰”則強烈抒發了作者對戰亂後果的震驚和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韓偓對時代變遷的深刻洞察和悲憫情懷。

韓偓

韓偓

韓偓,晚唐五代詩人,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 3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