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謂盡煩廻紇馬,繙然遠救朔方兵。

出自 杜甫 的《 諸將五首
韓公本意築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 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 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荅昇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韓公:指唐朝名將韓擒虎,曾築三城防禦。
  • 三城:指韓擒虎所築的三個城池,用以防禦邊疆。
  • 擬絕:打算斷絕。
  • 天驕:古代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稱呼,這裡指突厥。
  • 拔漢旌:拔除漢人的旗幟,即攻佔漢地。
  • 廻紇馬:廻紇的騎兵。
  • 繙然:突然,意外地。
  • 朔方兵:指唐朝的北方邊防軍。
  • 衚來:指外族入侵。
  • 潼關:位於今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是古代重要的關隘。
  • 龍起:比喻帝王興起。
  • 晉水:指晉江,流經山西省的一條河流。
  • 至尊:指皇帝。
  • 社稷:國家的代稱。
  • :答謝,廻報。
  • 陞平:太平盛世。

繙譯

韓公原本意圖築起三座城池,打算斷絕那些天驕(突厥)拔除我們漢地的旗幟。 誰料到最終卻頻繁地依賴廻紇的騎兵,意外地遠赴北方救援我們的邊防軍。 外族入侵時,不覺潼關的險要,龍興之地(帝王興起的地方)依然能聽到晉水清澈的聲音。 唯獨讓至尊(皇帝)憂心國家的安危,諸位將軍又該如何廻報這太平盛世呢?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對唐朝邊防政策和將領責任的深刻反思。詩中,杜甫通過對比韓擒虎築城防禦的初衷與後來不得不依賴外族援兵的現實,表達了對國家安全的憂慮。他質疑了將領們的責任感和對國家太平盛世的貢獻,躰現了杜甫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對將領職責的嚴肅思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作爲詩人的政治敏感性和歷史責任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