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

出自 歐陽修 的《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胡人以鞍馬爲家,射獵爲俗。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 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爲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諮嗟。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 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明妃:指王昭君,因其出塞和親,被稱爲「明妃」。
  • 王介甫:即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 胡人:古代泛指西北部遊牧民族,如匈奴、突厥等。
  • 泉甘草美:形容水土條件良好。
  • 中國人:此處指中原漢人。
  • 推手爲琵:指彈奏琵琶的手法。
  • 卻手琶:又稱「柘枝」,另一種彈撥樂器。
  • 諮嗟:感嘆或悲嘆之聲。
  • 遺恨:遺留的遺憾或哀怨之情。
  • 纖纖女手:形容女子手指細長,善彈奏。
  • 洞房:古代貴族女子的閨房。
  • 黃雲出塞路:指通往邊塞的道路,黃雲暗示邊塞環境惡劣。

翻譯

胡人的生活以馬背爲家,狩獵是他們的日常習俗。泉水甘甜,草木豐美,但時常遷移,鳥獸都被驚擾,競相追逐。是誰將漢家的女兒嫁給這些胡人,儘管風沙無情,她卻如同白玉般美麗。身處異鄉,她沒有遇到同胞,只能在馬上彈奏思鄉的曲調。

她以琵琶彈奏,又以手撥絃,胡人們聽後也發出感嘆。她的美貌在天涯淪落,而她的琵琶聲卻被傳回了漢家。漢宮裏的宮女們爭着學習她的新曲,但那遺失的哀怨使得樂曲更加悲苦。那些在深宅大院中長大的女子,纖細的手指在琴絃上飛舞,她們學得琵琶技藝,卻不曾走出宮廷。

她們不明白那黃沙漫漫的出塞之路,怎知這琵琶聲會觸動人心,讓人肝腸寸斷。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展現了邊塞生活的艱辛與胡漢文化交融的場景。歐陽修以細膩的筆觸,刻畫了昭君的美麗與才情,以及她在異域的孤獨與思鄉之情。同時,詩中也寓言了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新聲的出現象徵着變革,但舊有的遺憾(遺恨)仍在,音樂中的苦澀反映出改革過程中的矛盾與無奈。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深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歐陽修

歐陽修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 12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