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即何處,萬事皆如此。

出自 高適 的《 哭單父梁九
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 夜臺今寂寞,獨是子雲居。 疇昔探雲奇,登臨賦山水。 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裏。 契闊多別離,綢繆到生死。 九原即何處,萬事皆如此。 晉山徒峨峨,斯人已冥冥。 常時祿且薄,歿後家復貧。 妻子在遠道,弟兄無一人。 十上多苦辛,一官恆自哂。 青雲將可致,白日忽先盡。 唯有身後名,空留無遠近。
拼音

注釋

梁九:別本在"梁九少府"下綴有"洽"字,當爲梁九之名。

這首五言古詩通過對亡友梁九少府一生落拓不遇、不幸早夭的敘述,和對彼此生前深厚交誼的回憶,表達了對亡友極爲沉痛哀悼的感情。是高適“悲”的代表作之一,在當時就廣爲傳唱。 這首詩大約寫在開元二十二年以後。史載,高適性落拓不拘,早年曾長期過着浪遊曠放的生活。四十餘歲,才作了個封丘縣尉。遭逢不遇,自然百倍憐惜與他志向與命運都相類似的人物,更何況梁洽曾爲處士,二人有一段綢繆的友誼呢!所以,當老友逝去多年以後,詩人睹物思人,仍不勝感慨: “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開頭兩句,寫詩人翻篋撿物,無意中發現了梁九以前寄給他的書信,回想起二人的交遊情誼,遂忍不住眼淚漣漣。"淚"字緊緊扣着題面的那個"哭"字。稱"君",既表現了詩人對梁九的敬重,又寫出詩人好像面對着好友在傾訴衷腸的神態和親切的口氣。 “夜臺今寂寞,疑是子云居。”阮瑀《七哀詩》“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臺”寫的是荒涼古墓的黑暗幽邃。高適詩體現了這個意思,但他又把筆鋒延伸一層,進一步聯想梁九生前與身後同樣寂寞的生活。"今"字,或作"猶"字。其兼容今昔的意思非常明顯。結合末一句,其意更加明瞭。子雲,是漢代揚雄的字。揚雄曾作《解嘲賦》,自道其志云:“知玄知默,守道之極,爰清爰靜,遊神之庭,惟寂惟寞,守德之宅。”意思是說守道之人追求的是謙退靜默,不求聞達,超然於物外,才能遊於神庭,唯有甘於寂寞的人,方可保守其高尚的道德品質。高適的這句詩,一方面說梁九無論在世還是去後,都是寂寞自守的人,一方面又說他平生如揚子云一樣,情操高尚。這裏的"疑"字,與"今"字(或"猶"字)互爲照應,使人自然把今與昔、梁九與揚雄放在一起加以聯想。詩歌語言雖然質樸淺顯,而內涵卻很醇厚。 李白有《哭宣城善釀紀叟》詩云:“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那意思全建築在憑空揣想的基礎上,想象之妙,皆未離一個“酒”字,自然把紀叟與李白勾鎖在一起。高適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則以"寂寞"二字作爲穿連的引線,由現實的情狀生髮出往日的追想,構思立意亦同樣巧妙。

賞析

開篇四句,以睹物思人寫起。“開篋”見書,說明二人交情深厚。而見“書”思人,愈增哀痛,因此感情無法控制而猛烈迸發出來,不禁悲淚滂沱,溼透胸臆。既緊切題目的“哭”字,又渲染出一種極爲悲哀的氣氛籠罩全詩,確立了一個“悲”的感情基調。“夜臺”即墳墓。“子雲居”指揚雄的故居。據《漢書·揚雄傳》:“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採於晉之揚,因氏焉。”揚在河、汾之間,漢爲河東郡揚縣(今山西洪洞縣東南)。這裏一語雙關,既點出梁九的墓地在揚雄的祖籍晉地,又暗示出亡友生前門庭蕭條,生活清苦,有如揚雄。這兩句不寫詩人感到摯友亡歿而寂寞,生死茫茫而悵惘,卻想象墳墓中亡友的“寂寞,”更顯出感情的深婉動人。 緊接着六句,以“疇昔”二字引出對生前交遊的追憶:追憶當年,貪自然之“靈奇”,共“登臨”而賦詩;遊“南浦”而同舟,泛“西江”而玩月”(南浦、西江均在今武昌一帶);雖勤苦(“契闊”即勤苦)多遠別,但情深而纏綿(“綢繆”即纏綿)。兩聯細描高度概括了他們二人相處的歡樂,交情的親密,乃至生死不渝。這既是對前面“淚沾臆”的補充說明,又反襯出痛失故友的巨大悲傷。 “九原”(即九泉)以下四句,先以“即何處”領起:意思是:亡友不知在何處?人間“萬事”都是如此渺茫難求,只有“晉山”(指太行山)高聳入雲,而梁九少府卻深居於九泉!以自然的永恆,反襯出人生的無常,流露出對梁九少府一生不幸遭遇的同情和人世不平的憤怨。 “常時祿且薄”以下,主要通過敘述梁九少府的生平,委婉揭示出當時社會對賢士的排斥和壓抑,將哀傷之情抒發得更爲深婉誠摯。生前“祿薄”,死後更爲“貧困”;妻子遠離他鄉,又無弟兄扶持。描述梁九生前死後家計的貧寒孤寂,其慘痛之狀猶如雪上加霜。最後六句,再寫他生前仕途的坎坷:曾“十上”奏疏,“苦辛”國事,但不爲所納。長期身居微官,沉淪下僚,令人悲憤不平。“青雲”(喻高官顯位)雖有可致之期,但不幸卻如“白日”西沉,早離人世。如今雖有清名“空留”人世,爲“遠近”所曉,但大志未展,功業未成,實是徒有虛名,於“實”無補。沉痛之情,溢於言表。 此詩感情極爲深婉綿長,箇中原因固然應歸於梁九少府的一生確係“命途多舛”,催人淚下,更爲重要的是,寫梁九的一生所歷,實際也是詩人遭際的寫照。高適“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但蹉跎半生,到處碰壁,甚至“求丐取給”(《舊唐書·高適傳》)。因此在“哭”亡友的同時,不由得聯想到自身的困頓,自然有切膚之痛,故感情格外酸楚動人。通篇以痛哭爲詩,首先從睹物思人寫起,“哭”字領起全篇。然後追敘生前相處的歡樂,接着“九原”以下四句議論,對梁九的不幸深爲同情,對社會的不平,悲憤難禁。然後再敘寫他生前死後家計的貧苦冷寂,一生仕途的坎坷不平和英年早逝,寄寓了深深的慨嘆和惋惜。最後兩句再轉入議論,以實績與“空”名對比,將哀傷之情抒寫得更爲深沉綿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單父:縣名,唐時屬宋州。
  • 夜臺:墳墓,亦借指陰間。
  • 疇昔:往日,從前。
  • 契闊:聚散。
  • 綢繆:情意殷勤。
  • 九原: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後泛指墓地。
  • 峨峨:形容山高。
  • 冥冥:指死亡。

翻譯

打開箱子淚水浸溼了內心,看到你前些天寫的書信。那墳墓現在是多麼寂寞,只有你像揚子云的居所一般。從前一起探尋那雲霧的奇妙,登上高處吟詠山水。曾同舟在南浦之下,一同望月在西江之中。人生聚散多有別離,情意殷勤一直到生死之際。墓地在何處呢,萬事都像這樣無常。晉山只是高高聳立,這個人已經逝去處於冥冥之中。平時俸祿本來就少,死後家裏又變得貧窮。妻子在遙遠的地方,兄弟一個人也沒有。多次求仕多是痛苦艱辛,官職低微常自己哂笑。本以爲青雲之路將能達到,可生命卻突然早早結束。只有身後的名聲,不管遠近都空自留存。

賞析

這首詩是高適懷念亡友梁九之作。詩中通過回憶與梁九昔日的交往,如一同賞景探奇等,表達了對友人深深的思念和痛惜之情。友人已逝,墓地悽清,人生無常之感躍然紙上。接着描述了友人死後家境貧寒、親人離散的狀況,又寫到友人求仕之艱辛和生命的突然終結,更添悲愴。最後強調雖友人已逝,但名聲猶存。全詩情感真摯深沉,通過對亡友的緬懷,也透露出對人生的感慨和無奈。語言質樸,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高適

高適

高適,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爲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