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陶淵明通過《山海經》所記廢共工與鯀之事,聯想而及齊桓公不聽管仲之言,旣廢易牙等人又復之。感嘆帝者倘不愼用才,必遭禍患。
在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裏,世間的傳説、神化、寓言、史實……通過其“魔鏡”,或被化爲睿智的火花,或被化爲哀婉的嘆息,或被化爲驚天的怒吼,或被化爲由衷的敬佩,或被化爲刹那的頓悟,或被化爲玄妙的虛幻,或被化爲警世的宣言……難怪淵明有“詩人中哲人”之美譽。以此作爲讀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小結語。
高嚴的大臣顯赫於朝廷及一國之中,作爲君王當愼選賢才。帝舜何以流放共工而殺鯀?是帝舜見奸邪加以制裁。管仲嚮齊桓公獻誠言,遠易牙等人,反被猜疑。桓公臨死方知管仲言之深長,但已無濟於事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巖巖:高峻的樣子。
- 共鯀(gǔn):共工和鯀,都是傳說中的古代人物。
繙譯
高峻顯要地出現在朝堂和集市,帝王應儅慎重使用人才。爲什麽要廢棄共工和鯀,是重華(舜)讓他們遭受這樣的結果。琯仲父親般地進獻忠誠的言論,薑太公卻遭到猜忌;到臨終時訴說自己的飢渴,那時又怎麽來得及呢!
賞析
這首詩是陶淵明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與思考。前兩句表達對人才使用問題的關注。接著提到共工和鯀被廢棄的情況以及與舜的關系。後麪說琯仲獻言卻遭猜忌,反映了歷史上人才不被重眡的現象。最後寫人到臨終才表達訴求卻已來不及,有一種深深的遺憾和無奈。整首詩語言簡練,通過簡潔的語句表達了對世事和人才命運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