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至誠俺至誠,你薄倖誰薄倖?
尋致爭不致爭,既言定先言定。論至誠俺至誠,你薄倖誰薄倖?
豈不聞舉頭三尺有神明,忘義多應當罪名!海神廟見有他爲證,似王魁負桂英,磣可可海誓山盟。
繡帶裏難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個年少書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致爭:值得爭吵。
- 薄倖:薄情,負心。
- 舉頭三尺有神明:古人認爲神明無處不在,連人的頭頂上都有神明監視。
- 當罪名:承擔罪名。
- 磣可可:確實,真實。
- 海誓山盟:比喻非常堅定的誓言。
- 繡帶:女子的腰帶。
- 裙刀:女子裙邊的裝飾刀。
- 活取:活生生地奪取。
翻譯
尋找值得爭吵的事情卻不爭吵,既然已經說定了就要先說定。說到至誠,我是最至誠的,你薄情,誰更薄情? 難道沒有聽說過舉頭三尺有神明嗎?忘恩負義的人應該承擔罪名!海神廟裏有他爲證,就像王魁負了桂英,確實有海誓山盟。 在繡帶裏難以逃命,裙刀上更是自我刑罰,活生生地奪取了一個年少書生的性命。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話的形式,展現了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和道德衝突。詩中女子對男子的薄情表示不滿,並引用了「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古訓來強調道德的約束力。同時,通過「海神廟」和「王魁負桂英」的典故,進一步強化了男子負心的罪責。最後,女子以自我犧牲的方式,表達了對負心人的絕望和憤怒。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激烈,揭示了元代社會中男女不平等和道德淪喪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