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倚霜風裏,落日伴人愁。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臺殿,危基百尺自西劉。尚想霓旌千騎,依約入雲歌吹,屈指幾經秋。嘆息繁華地,興廢兩悠悠。 登臨處,喬木老,大江流。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一夜寒生關塞,萬里雲埋陵闕,耿耿恨難休。徙倚霜風裏,落日伴人愁。
拼音

譯文

定王臺建在洞庭湖之濱,位於古湘州地界上。定王臺雖然在歷經千年之後已經堙沒,但是遺蹟尚存,那殘存的臺基,依然高聳百尺,令我想到定王臺的修建者西漢的劉發。想當年定王到此遊玩時,一定是華蓋如雲,旌旗招展,如虹霓當空;千乘萬騎前呼後擁,聲勢浩大;急管高歌之聲似乎直抵雲霄。然而,屈指已幾度春秋,昔日的繁華盛地變成了一派衰敗蒼涼,盛衰無常,興廢兩茫茫。 登臺遠望,只見高大的樹木枝葉枯落,長江無止息地向東奔流。對此情景,想到國家的支離破碎,滿目瘡痍,而自己空懷一腔報國熱情卻無路請纓、壯志難酬,不由得發出了悲憤蒼涼的感慨:書生報國無門,空自白頭,而金兵猝然南下,侵佔中原,猶如一夜北風生寒,導致萬里河山支離破碎、殘破不堪。京都淪陷,皇家陵闕黯然被埋沒在厚厚的雲霧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於懷,悲憤難休,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徘徊往來在秋風寒霜中,夕陽將落,更增人恨愁。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水調歌”,雙調九十五字,上闋九句四平韻、下闋十句四平韻。 定王臺:在今湖南長沙市東,漢景帝之子定王劉發爲望其母唐姬墓而築,故名。 楚望:楚地的望郡。唐、宋時,州、郡、縣按地勢、人口及經濟狀況劃分爲畿、赤、望、緊、上、中、下若干等級,形勝富庶的地區稱“望”。 湘州:東晉永嘉時初置,唐初改潭州,詞中指長沙。 危基:高大的臺基。 自西劉:始建於西漢劉發。 霓(ní)旌(jīng):旗幟如雲霓,形容儀仗之盛。 依約:連綿不斷。 空白九分頭:徒然白首。詞中用陳與義《巴丘書事》“未必上流須魯肅,腐儒空白九分頭”,來表達作者請纓無路的悲憤。 一夜寒生關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關塞。 雲埋陵闕(què):皇宮與陵寢都埋沒在遠方的雲霧中,詞中指宋都汴京淪於敵手。陵闕:帝王陵墓、京都城闕,均爲存亡的象徵。 耿(gěng)耿:不安的樣子。 徙(xǐ)倚(yǐ):走走停停。

《水調歌頭·定王臺》大約作於詞人擔任善化(在今長沙市內)縣令期間。詞人在一個深秋時節登上定王臺覽勝,感慨頓生,並將不勝今昔之感昇華爲感時傷事的愛國之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詞的上闋“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臺殿,危基百尺自西劉”四句,氣勢不凡,雄渾卓絕。“雄跨”一詞,表現了定王臺的雄奇地形。“危基百尺”則以誇張的手法寫出了定王臺的壯麗。接下來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歷史的畫面。想當年西漢國力強盛,定王臺閣周圍遍佈如雲鐵騎,祭祀的音樂響徹雲霄。然而,這些都已經是歷史陳跡。“屈指幾經秋”將作者的思緒從壯麗的歷史收回到嚴酷的現實。 ’“嘆息繁華地,興廢兩悠悠”定王臺再壯麗,到作者登臨的時候,已經殘破不堪。回想往昔的繁華,今日的頹牆敗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嘆人事的興衰廢替。聯繫到作者所處的時代,當時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對金國的威脅無力反擊,將大好河山拱手相送,這也是引發作者喟嘆的一個情緒基點。所以詞中的興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詩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下闋“登臨處,喬木老,大江流”三句點題,敘說登臨之事。古人登高作賦,喜歡大肆鋪陳的居多,但在這裏,作者僅以極其簡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見:喬木老,大江流。作者並沒有放縱自己的情緒,但這種沉默中卻蘊涵着更加深沉的悲痛。作者跟同時代的復國志士一樣,滿懷報國之心,但讓人痛苦的是,“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歲月蹉跎,功業未就,空白了少年頭“,一夜寒生關塞,萬里雲埋陵闕,耿耿恨難休”,其中“關塞”是征戰的偏遠地段,“陵闕”是北宋宗廟祖墳所在,從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現在離他越來越遠了,“萬里”一詞,寫出了這種虛無遼遠的感覺。因爲報國無門,作者永遠不能在關塞爲國盡忠,永遠也無法收復北宋宗室的陵墓。這種無奈和遺憾,使他的“恨”意難休。“徙倚霜風裏,落日伴人愁”,報國無門,年華蒼老,詞人無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獨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涼畫面結束。其中的“伴”字寫盡詞人的落寞和孤獨,因爲沒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並肩作戰,只得和無情的夕陽相伴,在蒼茫暮色中自怨自艾。詞結尾仍收回到定王臺上,結構十分緊湊,並以景寓情,饒有餘韻。最後點出一個“愁”字,並不表示消沉、絕望,而是英雄灑淚。慷慨生哀,與全詞悲壯的格調完全統一。 這首詞畫面壯闊雄渾,音調蒼涼激楚,充溢着強烈的愛國情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雄跨:氣勢雄偉地跨越。
  • 楚望:唐宋時按各地的地位、人口及物產,將州縣分爲若干等級,有畿、赤、望、緊、上、中、下等名目。楚望就是指湘州爲楚地的望郡。
  • 危基:高高的臺基。
  • 西劉:西漢。這裏指西漢時的定王劉發。
  • 霓旌(ní jīng):彩旗。一種飾有云霓圖案的旌旗,爲帝王儀仗。
  • 歌吹:歌唱及吹奏樂聲。
  • 興廢:興盛和衰敗。
  • 空白九分頭:徒然使自己頭髮白了十分之九 。意思是年華虛度,一事無成。
  • 陵闕:本指皇帝的陵墓和宮殿,這裏借指北宋的宮殿、陵寢。
  • 耿耿:心中煩躁不安、不能忘懷的樣子。
  • 徙倚(xǐ yǐ):徘徊踱步。

翻譯

定王臺氣勢雄偉地跨越在洞庭湖的原野之上,它雄踞在古時楚地著名的湘州。不知是哪位王者的臺殿,那高高的臺基自西漢時就已存在。遙想當年,定王劉發出行時彩旗招展,衆多侍從跟隨,悠揚的歌聲和吹奏樂聲似乎還在耳邊響起,依稀有直入雲霄之感,屈指算來,已經過去多少年了啊。令人嘆息的是這曾繁華一時的地方,興盛和衰敗都已悠悠遠去。

我登上這古老的定王臺,只見高大的樹木已經蒼老,大江滾滾流淌。一介書生想報效國家卻沒有途徑,只是白白讓自己頭髮大半都已花白。一夜之間,邊關要塞充滿寒意,萬里陰雲掩埋了北宋先帝的陵寢和宮殿,心中的遺恨難以消除。我在秋風寒霜中徘徊踱步,只有落日相伴,增添無限憂愁。

賞析

這首詞通過對定王臺的描寫與感嘆,展現了作者內心複雜的情感。上闋由定王臺的雄姿開篇,引出對往昔繁華的遙想,「尚想霓旌千騎,依約入雲歌吹」生動地描繪出當年的顯赫聲勢,而「屈指幾經秋」又迅速拉回現實,興廢之感油然而生。下闋作者觸景生情,「喬木老,大江流」營造出一種滄桑、肅穆的氛圍,表達出歲月流轉、歷史變遷的感慨。「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則直白地抒發了自己空有報國之志卻無處施展的悲憤。「一夜寒生關塞,萬里雲埋陵闕」進一步渲染出國家衰亡的悲痛與淒涼,「耿耿恨難休」將這種恨意推向高潮。最後,「徙倚霜風裏,落日伴人愁」描繪出作者在秋風中的孤獨身影,以景結情,愁緒如落日餘暉,悠長而深沉。整首詞交織着對歷史興衰的感慨、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以及個人壯志未酬的悲憤,情感真摯且沉鬱頓挫,讀來令人動容。

袁去華

袁去華,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後在世。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進士。改官知石首縣而卒。善爲歌詞,嘗爲張孝祥所稱。去華著有適齋類稿八卷,詞一卷,著有《適齋類稿》、《袁宣卿詞》、《文獻通考》傳於世。存詞90餘首。 ► 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