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滑臺,臺高秋已暮。

秋日登滑臺,臺高秋已暮。 獨行既未愜,懷土悵無趣。 晉宋何蕭條,羌胡散馳騖。 當時無戰略,此地即邊戍。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雲固。 乘閒喜臨眺,感物傷遊寓。 惆悵落日前,飄颻遠帆處。 北風吹萬里,南雁不知數。 歸意方浩然,雲沙更回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滑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縣東。
  • (chàng):失意,懊惱。
  • 羌胡: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
  • 馳騖(wù):奔馳,奔走。
  • (shù):防守,駐守。
  • 兵革:兵器和甲冑,泛指戰爭。
  • 孰雲:誰說。
  • 臨眺:登高遠望。
  • 遊寓:遊歷寄居。
  • 飄颻(yáo):飄動,飛揚。
  • 浩然:形容心胸開闊,意志堅定。
  • 雲沙:雲和沙,指邊遠之地。
  • 回互:交錯,迴環。

翻譯

秋天登上高高的滑臺,已是晚秋時節。獨自一人行走並不愉快,懷念故土感到無趣。晉宋時期多麼蕭條,羌胡散亂地奔馳。當時沒有戰略,這裏就成了邊防駐地。戰爭徒勞地進行,山河誰說能穩固?乘着閒暇喜歡登高遠望,感傷萬物,遊歷寄居。在落日前感到惆悵,在遠帆飄動的地方。北風吹過萬里,南飛的雁羣不計其數。歸鄉的意願正濃烈,雲沙之地更加交錯迴環。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秋日登高望遠的情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對故土的懷念和對時局的憂慮。詩中「獨行既未愜,懷土悵無趣」表達了詩人的孤獨和思鄉之情,「兵革徒自勤,山河孰雲固」則反映了詩人對戰爭和邊防的深刻思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高遠的情懷和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

高適

高適

高適,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爲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