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注釋

芻(chú)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都因不經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自生自滅。正如元代吳澄據說:「芻狗,縛草爲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爲喻。」 猶:如同、好象 橐籥(tuóyuè):古代冶煉時爲爐火鼓風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風管,是古代的風箱。 淈(gǔ):竭盡、窮盡。 俞:通「愈」,更加。 聞:一作「言」,見聞、知識。 數: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窮:困窮、窮盡到頭、無路可行。 多聞數窮:老子認爲,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煩苛,破壞了天道。聞一說“言”。 守中:守住虛靜。中,通「沖」,指內心的虛靜。

賞析

這一章從反對「有爲」的角度出發,老子仍談論的是「無爲」的道理。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個物理的、自然的存在,並不具有人類般的理性和感情;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然法則運行,並不像有神論者所想象的那樣,以爲天地自然法則對某物有所偏愛,或對某物有所嫌棄,其實這只是人類感情的投射作用。這一見解,表現了老子反對鬼神術數的無神論思想,是值得重視的進步思想。從「無爲」推論下去,無神論是符合邏輯的必然結果。他認爲天地是無爲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須依照自然界的發展規律生長變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駕臨於自然之上來加以命令和安排。 老子對此問題,通過生活中的兩件事加以解說。一是人們祭祀時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祈禱時用它,用完後隨手就把它扔掉了。同樣,聖人無所偏愛,取法於天地之純任自然。即聖明的統治者對老百姓也不應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二是使用的風箱,只要拉動就可以鼓出風來,而且不會竭盡。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空虛而不會枯竭,越鼓動風越多。 老子通過這兩個比喻要想說明的問題是:「多聞數窮,不如守中」。政令煩苛,只會加速其敗亡,不如保持虛靜狀態。這裏所說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虛靜。儒家講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講的這個「中」,還含有「無數」的意思。即用很多強制性的言辭法令來強制人民,很快就會遭到失敗,不如按照自然規律辦事,虛靜無爲,萬物反能夠生化不竭。有爲,總不會有好的結果,這是老子在本章最後所提出的警告。 總之,本章的主旨仍是宣傳「虛用」,同前兩章相連,猶在宣傳「無爲」,所使用的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紥成的狗。
  • 橐籥(tuó yuè):古代的一種鼓風吹火器。
  • (gǔ):竭盡。
  • 守中:保持內心的虛靜。

繙譯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無所謂仁慈的,也同樣像對待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睏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賞析

此章老子闡述了天地無所謂“仁”與“不仁”的觀點。天地對待萬物平等,聖人對待百姓也應如此。以“橐籥”作比,表明天地間的槼律如同風箱,看似空虛卻蘊含無盡的動力。強調了過多的政令和乾預不一定有益,而保持內心的虛靜、順應自然或許是更好的方式。老子通過這些論述表達了其對自然和社會的深刻洞察和獨特見解,對後世的哲學和思維方式産生了深遠影響。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