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出自 張籍 的《 涼州詞其三
鳳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拼音

譯文

流經鳳林關的河水向東流去,白草、黃榆樹已經生長了六十年。 邊城的將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賞賜,卻沒有人知道去奪回涼州。

注釋

鳳林關:在唐代隴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肅臨夏)境內。位於黃河南岸。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二》:「河水 又東歷鳳林北。鳳林,山名也。五巒俱峙。耆諺云:『昔有鳳鳥飛遊五峯,故山有斯目矣。』」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細,乾熟時呈白色,爲牛羊所喜食。 黃榆:喬木名,樹皮黃褐色。葉,果均可食。 六十秋:從吐蕃全部佔領隴右之地至作者寫詩之時,已過去了六十年之久。 恩澤:恩惠賞賜。 涼州:唐隴右道屬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代宗寶應、廣德年間淪於吐蕃之手。此地以涼州泛指隴右失地。

賞析

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寫道:「涼州陷來四十年,河隴侵將七千裏。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緣邊空屯十萬卒,飽食溫衣閒過日。遺民腸斷在涼州,將卒相看無意收。」元稹的《西涼伎》也說:「一朝燕賊亂中國,河湟忽盡空遺丘。連城邊將但高會,每說此曲能不羞?」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涼州淪陷未收的原因,是守邊將領的腐敗無能。張籍的第三首詩正是表達這個思想主題,而詩的風格迥然有別。 「鳳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這兩句寫景,點明邊城被吐蕃佔領的時間之久,以及景象的荒涼蕭瑟。「鳳林關」,在今甘肅臨夏市西北。安史之亂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處在鳳林關以西,隨着邊城四鎮的失守,鳳林關亦已淪陷。在吐蕃異族野蠻掠奪、橫暴奴役下,鳳林關內,土地荒蕪,無人耕種,歲歲年年只見寒水東流,白草叢生,黃榆遍地,一片蕭條。這裏,詩人既用「白草黃榆」從空間廣度來寫鳳林關的荒涼,又用具體數字「六十秋」從時間深度來突出鳳林關災難的深重。「六十秋」這不是誇張而是寫實,從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鎮失陷,到詩人公元824年寫這首詩時,已是六十年還未收復。國土失陷如此之久,邊民災難如此之深,爲什麼沒有收復?原因在哪裏?由此詩人發出了深沉的感慨、憤激的譴責。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前句寫邊將責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澤」,說明了邊將肩負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國家的厚祿、擔負着人民的重望,守衛邊境、收復失地是他們的天職。然而六十年來失地仍在吐蕃的鐵蹄下,這不是國政內虛、邊力不足。後一句直指原因:守邊的將領無人提起收復涼州。邊將享受着國家優厚的待遇,卻不去盡職守邊、收復失地,可見其飽食終日、腐敗無能。這兩句一揚一抑,對比鮮明,有力地譴責了邊將忘恩負義,長期失職,實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嘆。 該詩的主旨落在最後一句,詩人不是從正面圍繞主題來敘述,而是從側面落筆,這是該詩的一個顯著特色。一、二兩句從空間和時間描寫邊城深重的災難,看來似乎是控訴吐蕃的侵佔罪惡,而聯繫最後一句「無人解道取涼州」來看,詩人的用意是在用現實來譴責邊將,正是他們的失職而帶來的長期失陷,邊將已成了歷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鮮明的對照,嚴正譴責邊將無才無德,面對失去的山河熟視無睹。這一景一情,從側面有力地突現了卒句主旨的表達,義正辭嚴,酣暢淋漓。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鳳林關:古關名。唐時在今甘肅臨夏境內。
  • 白草:西北的一種牧草,曬乾後變白。
  • 黃榆:一種樹木。
  • 解道:懂得說,知道。

繙譯

鳳林關內河水曏東流去,白草黃榆已經歷經了六十年的時光。守邊的將領都承受著君主的恩澤,卻沒有人知道去攻取涼州。

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通過描繪鳳林關的流水和經歷多年的草木,營造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和嵗月的流逝感。後兩句則以諷刺的手法,指出將領們雖享受著君主的恩澤,卻沒有進取之心,不去收複涼州,深刻地反映了儅時的社會現實和軍事狀況。詩中既有對自然景象的描寫,又有對時弊的抨擊,簡潔而有力地表達了詩人對邊疆侷勢的關注和感慨。

張籍

張籍

張籍,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爲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爲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秋思》等。 ► 4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