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爲氓。”
文公與之處。
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蓆以爲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爲聖人氓。”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曰:“然。”
“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
曰:“否!許子衣褐。”
“許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織之與?”
曰:“否,以粟易之。”
曰:“許子奚爲不自織?”
曰:“害於耕。”
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曰:“然。”
“自爲之與?”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爲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備,如必自爲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爲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堯以不得舜爲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爲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爲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爲君!惟天爲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
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爲不善變矣。”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僞,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爲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爲僞者也,惡能治國家?”
拼音
所属合集
注釋
神農之言:指農家學說。神農,上古傳說中發明耜、耒,教民稼穡的人物,農家託爲宗師。許行:楚國人,戰國時期的農民學家。
廛(chán):民居。氓:從別處遷來的人。
褐:麻制的短衣。屨(jù):草鞋。
陳良:楚國的儒家人物。耒耜(lěisì):翻土的農具。耜是起土的部分,耒爲其柄。
饔飧(yōngsūn):熟食。這裏指做飯。饔,早餐。飧,晚餐。
厲:病,殘害。
釜:無腳的鍋。甑(zèng);陶製烹飪器。爨(cuàn):做飯。
械器:器物。舍:止,不肯。宮:室,房。陶冶:指燒製陶器和冶煉金屬的工匠。
路:同“露”,敗亡。
五穀:指稻、黍、稷、麥、菽。稻即水稻,黍即黃米,稷即小米,麥即小麥,菽是豆類的總名。登:成熟。偪(bī):即逼。
敷:遍,全都。
益:舜的臣。
瀹(yuè):疏導。濟、漯(tà):二水名。
決、排:都是去除障礙使㈠水暢通的意思。汝漢、淮泗:爲四個水名。,
后稷:名棄,周人的始祖,堯時爲農師。藝:種植。
契(xiè):殷人的始祖。司徒:官名。
放勳:堯的名。
勞之來之:使他們勤勞。勞、來,都是勤勞的意思,這裏用作動詞。
皋陶(gāoyáo):亦作皋繇,舜時的司法官。
易:治理。
巍巍,高大的樣子。引孔子語見《論語·泰伯》。
倍:通“背”。
任:擔、負,指行李。治任:整修扁擔。
秋:指周曆七,八月,相當於夏曆五、六月,正當盛暑。暴(pù):曬。皜皜(hàohào):潔白的樣子。
鴃(jué)舌:形容說話怪腔怪調像鳥叫一樣。鴃,伯勞鳥。“南蠻鴃舌之人”,指許行。
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語出《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膺(yīng):抵擋,防範。荊:楚國的別名。舒:楚的屬國。引詩出自《詩經·魯頌·閟宮》。戎狄:古代西方的部族叫做“戎”;北方的部族叫做“狄”。
賈:價。下同。五尺: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三尺半。
蓰(xǐ):五倍。
巨屨(jù):粗糙的鞋。小屨:精細的鞋。
賞析
從這一章裏,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人,兩種治國思想:
一種人是許行、陳良、陳相、陳辛,他們主張國君賢人都要耕作才能吃飯,織布才能穿衣。這是一種典型的小農經濟思想。一種人是孟子,他主張要有社會分工,要有商品交易,要有“勞心者”管理國家,要有“勞力者”被管理。這是一種合乎社會發展規律,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思想。
孟子反駁許行之徒的迂腐見解,方法有兩個:一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許行的吃、穿、用諸物都用交易得來,怎能要求天下所有人不交易?二是用堯、舜、禹、稷、契等聖人也有社會分工,證明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易爲必然之勢。
最後三段,論證應“用夏變夷”,不應讓夏“變於夷”,即應用先進的華夏文化改變野蠻人的文化,認爲許行等人的小農思想是南方未開化的野蠻人愚昧可笑的想法。
“君子無小人則飢,小人無君子則亂。以此相易,正猶農夫陶冶以粟與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濟而非所以相病也。治天下者,豈必耕且爲哉?”
“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無教則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聖人設官而教以人倫,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書曰:‘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