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 祕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治。 心純庬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蔽晦君之聰明兮,虛惑誤又以欺。 弗參驗以考實兮,遠遷臣而弗思。 信讒諛之溷濁兮,盛氣志而過之。 何貞臣之無罪兮,被離謗而見尤。 慚光景之誠信兮,身幽隱而備之。 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沈流。 卒沒身而絕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君無度而弗察兮,使芳草爲藪幽。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獨鄣壅而蔽隱兮,使貞臣爲無由。 聞百里之爲虜兮,伊尹烹於庖廚。 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 不逢湯武與桓繆兮,世孰雲而知之。 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後憂。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爲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 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 或忠信而死節兮,或訑謾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實兮,聽讒人之虛辭。 芳與澤其雜糅兮,孰申旦而別之? 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下戒。 諒聰不明而蔽壅兮,使讒諛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賢兮,謂蕙若其不可佩。 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入以自代。 願陳情以白行兮,得罪過之不意。 情冤見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錯置。 乘騏驥而馳騁兮,無轡銜而自載; 乘氾泭以下流兮,無舟楫而自備。 背法度而心治兮,闢與此其無異。 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
拼音

譯文

追惜着往年曾見信於故君,受到詔命去整飭時政。 守着先人的功績光照下民,闡明法度以消除是非疑問。 因之國家富強而法度以立,君上委事於忠臣日以遊息。 黽勉於國事我是全心全意,雖有過失仍不至於不能治理。 縱然心地淳厚而不泄露機要,也遭到奸人的嫉妒讒毀。 君主滿含忿怒地對待下臣,不去澄清辨別內中的是非。 矇蔽晦塞了君王的聰明啊,空言使他迷惑錯誤被欺騙。 不去按驗以求查出事實,遠貶臣子卻不考慮周全。 聽信讒言諛詞這些污濁東西,一下子衝動起來將人責難。 爲何忠貞無罪的臣子,遭受誹謗而受到斥貶? 慚愧像日月光影那樣的忠誠,只在身處幽隱時才備顯。 我走近沅水湘水的深淵,怎麼能忍心深流自沉。 那樣結果是身死而名滅,可惜君王被矇蔽心地不明。 君王沒有準則難察下情,使芳草棄在幽深的大澤之中。 怎樣抒發衷情展示誠信?將安於死亡而不偷生取容。 只爲障礙壅塞所掩蔽阻隔,使得忠臣個個無所適從。 我聽說百里奚做過俘虜,伊尹曾在廚房中烹煮。 呂望曾在朝歌屠宰牲口,甯戚唱着歌喂牛草芻。 倘若不遏商湯周武齊桓秦繆,世間有誰知道他們的好處? 吳王聽信讒言不仔細判別,伍子胥賜死後大有患憂。 介子推忠貞被焚死而骨枯,晉文公一旦醒悟立刻訪求。 封了介山而禁止採樵,報答他大恩大德的優厚。 想起故舊多年的親身同伴,便穿起白色喪服痛哭淚流。 有人忠貞誠信爲節操而死,有人欺詐而不受懷疑。 不去省視考察按之以實,只聽進讒者所說的虛妄之辭。 芳香的腥臭的混雜在一起,又有誰自夜達旦認真辨識? 爲什麼芳草會早早枯死,這說明微霜初降就得警惕。 確實是君主不聰明受人矇蔽,才使進讒獻諛者日益得意。 自古以來的嫉妒賢才者,都說蕙草杜若不能佩戴。 嫉妒那佳麗之人的芳美,嫫母醜陋卻自負嫵媚可愛。 就是有了西施的絕頂美貌,受讒妒也會被醜惡之人取代。 我願意陳述情愫表白行爲,想不到竟意外地得了罪過。 光天化日下真情與冤曲顯明,有如天上的星宿各有置措。 乘騎駿馬作長途奔馳,沒有轡繮銜勒全憑自己控制。 乘坐筏子向下遊行駛,沒有船隻划槳全靠自己配置。 背棄法度而憑私心治事,也就好像與這些沒什麼差異。 我寧肯忽然死亡隨流而去,惟恐有生之年國家再受禍災。 不等把話說完就投水自盡,可惜受矇蔽的君主仍不明白。

注釋

曾信:曾經信任。 命詔:詔令。昭時:使時世清明。 奉:繼承。先功:祖先的功業。 嫌疑:指對法令有懷疑的地方。 貞臣:忠貞之臣,屈原自指。娭(xī):遊戲。玩樂。 祕密:“黽勉”的一聲之轉,努力。 純(dūn)庬(máng):淳厚。庬,樸實。 讒人:指上官大夫。 清澈:指弄清事實真相。然否:是非。 蔽晦:掩蓋。 虛惑:把無說成有叫虛,把假說成真叫惑。 參驗:參較驗證。 遠遷:遠遠地放逐。 讒諛:慣進讒言諛辭的人。溷(hùn)濁:糊塗。 盛氣志:大怒。過:督責。 離謗:遭毀謗。尤:責備。 慚:悲憂。光景:即光明。誠信:真實。 備:具備。 玄淵:深淵。 壅(yōng)君:被矇蔽的國君。 藪(sǒu)幽:大澤的深幽處。 抽信:陳述一片忠誠。 恬:安。不聊:不苟生。 鄣(zhāng)壅:與“蔽隱”同義。鄣壅而蔽隱,指重重障礙。 無由:無路自達。 百里:百里奚,春秋時虞國大夫。後被晉國俘虜,晉獻公把他當作陪嫁女兒的奴隸送給秦國。後來逃至楚國,秦穆公聞其賢,用五張羊皮贖回,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後助秦穆公成霸業。 伊尹:原來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隸,曾經當過廚師。後來任商湯的相,輔助湯攻滅夏桀。 呂望:本姓姜,即姜尚,他的先代封邑在呂,所以又姓呂。傳說他本來在朝歌當屠夫,老年釣於渭水之濱,周文王認出他是個賢人,便重用了他。後來輔佐周武王滅了商。 甯戚:春秋時衛國人,他在喂牛時唱歌,齊桓公認出他是個賢人,用他做輔佐。 湯:商湯。武:周武王。桓:齊桓公。繆:同“穆”,秦穆公。 吳:指吳王夫差。信讒:指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弗味:不能玩味辨別。 子胥:伍子胥,吳國的大將。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之後,曾兩次興兵伐齊,伍子胥認爲越是吳的心腹之患,應該滅越,不要伐齊。夫差不聽,反而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逼他自殺。不久吳國就被越國滅亡。 介子:介子推。春秋時晉文公的臣子。晉文公未做晉國國君時,被父妾驪姬讒毀,流亡在外十九年,介子推等從行。文公回國即位後,大家爭功求賞,介子推不屑與爭,獨奉母逃隱到綿山中。後來文公想起他的功勞,派人去找他不着,令人燒山,希望他能夠出來。介子推堅決不下山,結果抱樹被燒死。 文君:晉文公。寤:覺悟。 禁:封山。 大德:指介子推在跟從晉文公流亡的途中,缺乏糧食,他割了自己的股肉給文公吃。優遊:形容大德寬廣的樣子。 久故:故舊。 縞(gǎo)素:白色的喪服。 訑(dàn)謾:欺詐。訑,通“誕”。 按實:覈實。 澤:臭。 申旦:自夜達旦。 殀(yāo):同“夭”,死亡。 諒:誠然。 蕙若:蕙草和杜若,都是香草。 佳冶:美麗。 嫫(mó)母:傳說是黃帝的妃子,貌極醜。自好:自以爲美好。這句是說嫫母作出嬌媚的樣子,自以爲十分美好。 西施:春秋時越國著名的美女。 白行:表白行爲。 不意:沒有意料到。 見(xiàn):同”現“,顯現。 錯置:安排、陳列。錯,同“措”。 騏(qí)驥(jì):駿馬,良馬。 轡(pèi):駕馭牲口的嚼子和繮繩。銜:勒馬口的鐵鏈。 氾(fàn):同“泛”,浮起。泭(fú):同“桴”,即筏子。 闢:通“譬”,譬如。此:前面的例子。 溘(kè)死:忽然死去。流亡:流而亡去,指投水而死。 畢辭:說完話。赴淵:投水。

《九章·惜往日》是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此詩是作者在臨終之前回憶自己平生政治上的遭遇,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遭到奸人的破壞而未能實現,表明了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並希望用自己的一死來喚醒君王的最後覺悟,反映了屈原理想的幻滅。全詩結構前後照應,文辭質樸率直,淺顯易懂,表意十分明白流暢。

賞析

《九章·惜往日》以首句名篇。此篇是作者在臨終之前回憶自己平生政治上的遭遇,作者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遭到奸人的破壞,而未能使之實現,表明了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並希望用自己的一死來喚醒頃襄王的最後覺悟。全篇可分爲六段。 從“惜往日之曾信兮”至“身幽隱而備之”爲第一段。追敘自己曾被懷王信任,自己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爲楚國的富強出力,但最終因奸人進讒,遭到懷王猜忌而疏遠。“惜往日”就是憶往日,痛往日,因回憶過去而哀痛也。《史記·屈原傳》說屈原開始時是“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開頭四句與這些是對得起來的,但接下來的話就轉了。“國富強”四句,言當時的楚國,修明法度,上下一心,確也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可好景不長,楚懷王委棄良臣,奢侈淫佚。但屈原認爲楚王雖然有過失,己猶欲弼正匡輔,此意與《離騷》和《九章·抽思》二篇可以互證。“心純庬”四句言由於自己對楚王一片忠心,不肯把祕密泄露給其他同僚,因此引起在位同僚的嫉妒,他們向懷王進讒言,懷王從而對自己發怒、猜忌、疏遠,這正是《屈原傳》中“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一段的形象寫照。“蔽晦君”以下六句,言那些小人蔽塞君王的聰明才智,虛飾罪狀,以惑誤君,又欺罔之;君王也不參驗考覈,究其真相,就疏遠貶斥了我再不思念。 從“臨沅湘之玄淵兮”至“使貞臣爲無由”爲第二段。屈原身臨湘水,決心自沉,該段寫臨死之前的思想鬥爭,更顯得其就義的從容。“臨沅湘”四句,汪瑗認爲“上二句是極推己之惡惡之心,不欲與讒人並生於世,蓋反言以見其欲死也。下二句是明己之遭君不明,死爲無益,又正言其不必死也。”(《楚辭集解》)“君無度”四句言君王不知長短,故不能察,使芳草爲藪澤所壅遏而不通;君王如此不明,忍死而無益,於是甘心死之,決不苟活。這四句是對“遂自忍而沉流”的回答。“獨鄣壅”二句謂忠臣非不欲盡力,只是由於“鄣壅而蔽隱”而不得輔佐。此所謂“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者也。 從“聞百里之爲虜兮”至“因縞素而哭之”爲第三段。歷舉前世君王得賢人則興盛與信讒言則滅亡的事情來作進一步的對比說明。其中關於介子推的事情敘之尤詳,本意是還希望楚王因自己之死,悔悟而改弦更張,振興楚國。“聞百里”六句,歷舉百里奚逢秦穆公,伊尹逢商湯王,呂望逢周文王,甯戚逢齊桓公之事蹟,此四子,國君用之而國強。“吳信讒”二句舉伍子胥事。吳王夫差聽信讒言令伍子胥自殺,伍子胥死後吳國便被越國滅亡。“封介山”四句舉介子推之事。介子推追隨晉文公流亡,文公復國不封介子推,介子推逃入深山;文公以火燒迫其出山,子推抱木而死,文公悔悟,追封介子推。屈原在這裏以伍子胥死後而吳亡,與介子推死後晉文公幡然悔悟,因而追封介山之事作對比,暗示“存君興國”之意。 從“或忠信而死節兮”至“使讒諛而日得”爲第四段,承上文言自古忠臣之死,沒有不是因爲君王聽信讒言而造成的。“或忠信”四句承前一段列舉賢臣之例而進一步發揮。指出忠信者反而被迫死節,奸佞者反而被信之不疑,全都是因爲君王不能參驗考究加以鑑別,而一味聽信小人謊言。“芳與澤”兩句言君主如不能按實省察,則不能分別忠信與奸佞。“何芳草”四句言君既不能省察分別忠奸,則忠臣的命運就不會好了。 從“自前世而嫉賢兮”至“如列宿之錯置”爲第五段。進一步陳明自己過去與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光明正大的,如排列天上的列宿那樣明明白白。在自己死後,自己所受的委屈,一切都將會昭雪於天下。“自前世”六句以美女比賢能之人,謂在懷王時代,嫉善忌能,已經是這樣子的了。美好的東西被說成是醜惡的,醜惡的東西被說成是美好的,一有好的東西出現,謠言馬上就會產生。“願陳情”四句言自己的心情與行爲光明正大,如星斗羅空,必將愈來愈明白,連“陳”、“白”也都是不必要的了。司馬遷曾讚揚屈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日、月、星爲三光,“列宿錯置”,亦即“與日月爭光”。 從“乘騏驥而馳騁兮”至最後爲第六段。進一步表明自己將沉江自盡,以身殉國的決心。“乘騏驥”二句謂駕良馬疾馳,卻不用控制馬匹的器具。“乘氾泭”二句謂乘木筏沿流而下,卻不用船槳而自恃人力。“背法度”二句謂背棄法度而隨心所欲地治理國家,就好比上述兩種情況,與之並無差別。“寧溘死”四句寫自己赴死之因,屈原謂“恐禍殃之有再”,朱熹說“不死恐‘邦其淪喪’而辱爲臣僕……箕子之憂,蓋爲此也。”蔣驥說:“謂國亡身虜也。”根據當時楚國屢敗於秦的形勢,朱、蔣二人的分析是頗有見地的。最後二句明明白白地說明了自己寫完這篇詩作之後就要赴水自盡,所以可以判斷這篇詩作確是屈原的絕筆。 這篇詩歌語言上最大的特色是文辭質樸率直,淺顯易懂,表意十分明白流暢。比如對於楚王的譴責,在《離騷》等其他作品當中,一般比較委婉曲折,往往用“荃”、“靈脩”、“哲王”等來代替,而在此篇中,因是赴水之前的絕筆,則無所顧忌,直接責備楚王爲“壅君”。此篇詩作的這種風格,在全部屈賦中是顯得十分奇特的。 其次,文章結構上前後照應,詩歌以“明法度”起,以“背法度”結,前後呼應。林雲銘《楚辭燈》對此詩的評價十分準確地說出了這個特點。
屈原

屈原

屈平,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 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