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不改闢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所属合集
譯文
注釋
賞析
註釋
- 當路:當權,掌握政權。
- 許:興,復興。
- 蹙(cù)然:不安、侷促的樣子。
- 先子:指自己的祖先,這裏指曾參。
- 艴(fú)然:惱怒的樣子。
- 得君:得到君主的信任。
- 專:專一,這裏指得到君主專一的信任。
- 功烈:功績。
- 爲(wéi):認爲,主張 。
- 以齊王(wàng):憑藉齊國的條件來稱王於天下。王,稱王。
- 由反手:言易如反掌。由,猶如。
- 洽:遍及,普遍受到。
- 作:興起。
- 朝諸侯:使諸侯來朝見。朝,使……朝見。
- 鎡(zī)基:農具,類似今天的鋤頭。這裏借指本領、能力。
- 置郵:古代傳遞公文的方式,用馬傳遞稱置,用車傳遞稱郵。
翻譯
公孫丑問道:「老師如果在齊國當權,管仲、晏子那樣的功業,能再次興起來嗎?」
孟子說:「你真是個齊國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罷了。有人問曾西說:『您和子路相比,誰更賢能?』曾西不安地說:『子路是我祖先所敬畏的人。』那人又問:『那麼您和管仲相比誰更賢能?』曾西聽後惱怒地說:『你怎麼竟拿我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樣專一,執掌國政是那樣長久,可是功績卻是那樣卑微。你怎麼竟拿我和他相比?』」
孟子接着說:「管仲那樣的事,是曾西都不願意做的,而你認爲我會願意嗎?」
公孫丑說:「管仲使他的君主稱霸,晏子使他的君主揚名,難道管仲、晏子還不值得效仿嗎?」
孟子說:「憑藉齊國的條件來稱王於天下,是易如反掌。」
公孫丑說:「如果是這樣,那麼弟子我就更迷惑不解了。憑文王的道德,壽近百歲纔去世,還沒能使仁政遍及天下;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這之後才大力推行。如今您說稱王天下如此容易,那麼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嗎? 」
孟子說:「怎麼能比得上文王呢?從商湯到武丁,賢明的君主出了六七位 。天下歸附殷商已經很久了,時間久了就難以改變。武丁使諸侯來朝拜,統治天下,就像在手掌心裏運轉東西一樣容易。紂王離武丁的時代並不久遠,他的老臣世家和傳留的習俗,流佈的好風尚和仁惠的政教措施,還有留存的;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這樣的賢人,共同輔佐他,所以經過很長時間才失去天下。當時沒有一點土地不歸殷朝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可是文王仍能憑藉方圓百里的土地興起,所以是很困難的。齊國人有句話說:『雖有聰明才智,不如依靠形勢;雖有鋤頭工具,不如等待農時 。』現在的形勢就容易多了。夏、商、周興盛的時候,土地沒有超過縱橫一千里的,而現在齊國有這麼大的地方了;雞鳴狗叫之聲到處都能聽到,一直傳到四方邊境,說明齊國人口衆多。土地不用再開闢,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施行仁政而稱王天下,就沒有人能夠阻擋。況且,仁德的君主不出現,沒有比現在隔得更長的了;百姓受暴政的折磨,沒有比現在更厲害的了 。飢餓的人什麼都吃,口渴的人什麼都喝。孔子說:『道德的推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快。』現在這個時候,大國施行仁政,百姓對此感到喜悅,就像在倒懸着時被解救下來一樣。所以做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會加倍,只有在現在這個時候纔是這樣。」
賞析
這一段對話圍繞孟子對齊國推行王道霸業的看法展開。通過層層對話展現出孟子遠大的政治抱負與獨特見解。 首先,通過孟子與公孫丑的交流,引出對管仲、晏子之功的討論,孟子以曾西的態度表明他對以霸道成就功業的不屑,提出不屑於管仲那樣的霸業追求,強調自己追求王道的價值取向 。 接着,在探討憑藉齊國的條件能否稱王時,孟子提出「以齊王,由反手也」,自信地表達出齊國推行王道成就大業的可能性。同時通過與歷史上的文王、商湯等對比,孟子詳細分析了時代不同的條件和優勢。 孟子指出現在齊國在土地、人口等方面已然具備了良好基礎,加上百姓備受虐政之苦,對仁政的渴望強烈,正適宜推行仁政。這部分論述體現出孟子對當時形勢的洞察以及對仁政力量的堅定信念。 整體上,孟子的觀點強調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統治者施行仁政可取得巨大功效,突出了仁政對於治國安民、成就王業的重要性,充滿着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與務實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