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五泄山四首

· 柳貫
神斧誰初鑿澗磻,拓開地險出天慳。 湫潭隱奧龍非畜,木石陰森鬼所寰。 劫火塵空遺井臼,枯禪骨冷墮榛菅。 如何大法臨標季,不放摩尼照此山。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澗磻(jiàn bō):山澗中的石頭。
  • 天慳(tiān qiān):天意吝嗇,指自然界的險峻難以逾越。
  • 湫潭(qiū tán):深潭。
  • 隱奧(yǐn ào):隱藏深奧。
  • 劫火(jié huǒ):佛教中指世界毀滅時的火。
  • 枯禪(kū chán):指修行到極高境界的禪僧,這裏可能指廢棄的寺廟。
  • 榛菅(zhēn jiān):叢生的草木。
  • 大法(dà fǎ):指佛法。
  • 標季(biāo jì):末世,衰敗的時代。
  • 摩尼(mó ní):佛教中的寶珠,象徵智慧和光明。

翻譯

是誰最初用神斧開鑿了山澗中的石頭,拓開了這險峻的地勢,超越了天意的吝嗇。深潭隱藏着深奧,龍並非被畜養,木石之間陰森,是鬼神所居之地。劫火焚燒後,塵世空留井臼,廢棄的寺廟中,禪僧的遺骨冷落於叢生的草木之中。在佛法衰敗的末世,爲何摩尼寶珠的光明不再照耀此山?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荒涼而神祕的山景圖,通過對自然景觀的刻畫,表達了詩人對世事變遷和佛法衰微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神斧」、「澗磻」、「湫潭」等,構建了一個超脫塵世的自然世界。同時,通過對「劫火」、「枯禪」、「摩尼」等佛教元素的引用,詩人抒發了對佛法衰敗的憂慮和對智慧光明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哲理性和宗教色彩。

柳貫

柳貫

元婺州浦江人,字道傳,號烏蜀山人。受性理之學於金履祥,自幼至老,好學不倦。於兵刑、律歷、數術、方技、異教外書,無所不通。大德年間,以察舉爲江山儒學教諭。仕至翰林待制,與黃、虞集、揭傒斯齊名,稱儒林四傑。既卒,門人私諡文肅。有《柳待制文集》。 ► 1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