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詠荊軻
燕國八百里,最爲遠秦嬴。
可作殷周基,何乃事荊卿。
癡兒強復讎,匕首揕鹹京。
徑刎於期首,更圖督亢行。
倉皇事不就,狼藉斷冠纓。
寒風死別歌,睥睨一世英。
不若專設諸,飲恨復吞聲。
縱使殺一秦,寧無一秦生。
呂政方忘燕,忽作繞柱驚。
併吞勢不已,舉兵復有名。
掃平黃金臺,故鼎入秦庭。
昔我渡易水,晚登燕子城。
投文吊田疇,思賢重屏營。
舉事本道義,不繫敗與成。
爲國恃刺客,夫豈豪英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燕國:戰國七雄之一,位於今河北北部。
- 秦嬴:指秦國,嬴是秦國的姓氏。
- 殷周基:指商朝和周朝的基業。
- 荊卿:即荊軻,戰國時期著名刺客。
- 癡兒:指燕太子丹,因他派遣荊軻刺秦王而被視爲癡愚。
- 復讎:報仇。
- 匕首揕鹹京:指荊軻用匕首刺殺秦王於咸陽宮。
- 刎:用刀割脖子。
- 督亢:地名,今河北涿州一帶。
- 狼藉:雜亂不堪的樣子。
- 冠纓:帽帶,這裏指荊軻刺秦失敗後的混亂場面。
- 睥睨:斜視,有傲慢之意。
- 一世英:一代英雄。
- 專設諸:指專諸,春秋時期吳國刺客,曾刺殺吳王僚。
- 飲恨:含恨。
- 吞聲:不敢出聲,形容極度悲憤。
- 呂政:即秦始皇,名政。
- 繞柱驚:指荊軻刺秦時,秦王繞柱逃跑的情景。
- 併吞:吞併。
- 黃金臺:燕國名勝,相傳燕昭王曾在此築臺招賢。
- 田疇:燕國賢士。
- 屏營:惶恐的樣子。
- 道義:道德和正義。
- 刺客:指荊軻等以刺殺爲目的的人。
- 豪英:英雄豪傑。
翻譯
燕國方圓八百里,是離秦國最遠的國家。 本可以像商朝和周朝那樣建立基業,爲何要派遣荊軻去刺秦呢? 燕太子丹這個癡愚的人,硬要報仇,讓荊軻用匕首去刺殺秦王於咸陽宮。 直接割下於期的頭顱,還打算圖謀督亢之地。 倉皇之中事情沒有成功,場面一片狼藉,荊軻的帽帶都斷了。 寒風中唱着死別的歌,荊軻斜視着一代英雄的隕落。 還不如用專諸這樣的刺客,含恨不敢出聲。 即使殺了一個秦王,難道就不會有另一個秦王出現嗎? 秦始皇正忘記燕國的時候,突然發生了荊軻刺秦的驚險一幕。 秦國的吞併之勢不停,再次舉兵也有了藉口。 掃平了黃金臺,燕國的寶鼎也被帶入了秦國宮廷。 昔日我渡過易水,傍晚登上燕子城。 投下文章憑弔田疇,思念賢士感到惶恐。 舉事本應基於道義,不在於失敗或成功。 爲國而依賴刺客,這難道是英雄豪傑的情懷嗎?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荊軻刺秦事件的回顧,批判了燕太子丹的短視和依賴刺客的行爲。詩中,「癡兒強復讎」一句,直接點出了燕太子丹的愚昧,而「倉皇事不就,狼藉斷冠纓」則生動描繪了刺秦失敗的混亂場面。詩人通過對比「專設諸」與「荊卿」的不同命運,表達了對刺客行爲的質疑。最後,詩人強調「舉事本道義,不繫敗與成」,認爲真正的英雄應該基於道義行事,而不是依賴刺客這種手段。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歷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對英雄情懷的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