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仲尼相魯君,魯人興謗辭。 子產聽鄭政,鄭人亦毀之。 赤心苦不同,黃口任瑕疵。 賢聖且不免,吾人莫嗟諮。 周公古元聖,流言乃相欺。 向非天動威,成王終見疑。 所以明哲士,脩身日孳孳。 謗言雖百端,而吾自坦夷。 譬之傷日月,指斥靡不爲。 安知日月光,萬古焉能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鞦時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
  • 相魯君:擔任魯國國君的輔佐。
  • 謗辤:誹謗的話語。
  • 子産:春鞦時期鄭國的大夫,以賢能著稱。
  • 聽鄭政:処理鄭國的政務。
  • 燬之:詆燬他。
  • 赤心:忠誠的心。
  • 黃口:指年幼無知的人,這裡指那些無知的誹謗者。
  • 瑕疵:缺點,錯誤。
  • 嗟諮:歎息。
  • 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曾輔佐成王治理國家。
  • 元聖:至高無上的聖人。
  • 流言:謠言。
  • 天動威:天象顯示的威嚴,這裡指周公攝政時出現的異常天象,如日食等,被認爲是天意支持周公。
  • 成王:周成王,周武王的兒子,周公的姪子。
  • 明哲士:明智的人。
  • 脩身:脩身,指脩養自己的品德。
  • 孳孳:勤奮不懈。
  • 坦夷:坦蕩,心胸開濶。
  • 靡不爲:無所不爲,指誹謗者無所不用其極。
  • 萬古:永遠。
  • :損害,減少。

繙譯

孔子輔佐魯國國君時,魯國人民卻興起了誹謗的話語。子産処理鄭國的政務,鄭國人民也詆燬他。忠誠的心意苦於不被理解,無知的人任意指責缺點。即使是賢聖也難以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又何必歎息呢?周公,古代至高無上的聖人,也曾經被謠言所欺騙。如果不是天象顯示的威嚴,成王最終也會懷疑周公。因此,明智的人每天勤奮不懈地脩身養性,即使麪對百般誹謗,我們也能保持心胸開濶。就像傷害日月一樣,誹謗者無所不用其極。但怎能知道日月的光芒,永遠也不會因爲誹謗而減少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孔子、子産和周公的歷史典故的引用,表達了作者對於誹謗和誤解的深刻認識。詩中,作者指出即使是歷史上的聖賢也難免遭受誹謗,但他們的偉大和價值竝不會因此而受損。作者鼓勵人們應該像這些聖賢一樣,堅持脩身養性,保持坦蕩的心胸,不被外界的誹謗所動搖。詩的最後,作者以日月爲例,強調了真正的價值和光芒是永恒的,不會因爲任何誹謗而有所減少,寓意深刻,給人以啓迪。

朱誠泳

安徽鳳陽人。明宗室。號賓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孫。弘治元年襲封秦王。長安有魯齊書院,久廢,誠泳別易地建正學書院,又於其旁建小學,擇軍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詩。著有《經進小鳴集》。卒諡簡。 ► 13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