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過山莊

背依叢竹面清溪,茅屋蕭疏類瀼西。 兒子社錢無用覓,田家秋釀且相攜。 樑間已去將雛燕,階下新行傍母雞。 一束荊薪兼蘊火,不愁山路夜歸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分爲春社和秋社。
  • 瀼(ráng)西:地名,在夔州(今重慶奉節一帶 ),杜甫曾居於此,這裏借指清幽僻遠的居住之地。
  • 社錢:舊俗祭祀社神時每戶分攤的費用 。
  • 蘊火:蓄火,謂燃料充裕,可以久燃不滅。

翻譯

這座山莊背後靠着一叢翠竹,面前流淌着清澈的溪流,那茅草屋稀稀落落,有點類似於瀼西那般清幽偏遠的地方。農家孩子不用去尋找祭祀社神的費用。大家帶着自家秋天釀製的美酒相聚在一起。屋樑間帶着雛鳥的燕子已經飛走了,臺階下面新孵出的小雞正緊緊跟着母雞行走。帶上一束柴禾和可以持續燃燒的火種,就不用擔心夜晚走山路會迷失方向。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社日時山莊的寧靜祥和景象。開篇勾勒出山莊清幽的環境,自然而質樸。詩中描寫兒子不必找尋社錢,人們帶着秋釀相聚,展現出鄉村生活的輕鬆與愜意,鄰里之間和諧的氛圍也躍然紙上。通過「梁間已去將雛燕,階下新行傍母雞」,一去一來,一動一靜,生動地表現了時間的推移和生命的自然更迭,增添了鄉村生活的生機。結尾「不愁山路夜歸迷」,既呼應了前文歡快的聚會場景,也體現出鄉村人們內心的坦然與安定 ,表達出詩人對這種質樸而美好的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整首詩語言簡潔自然,意境營造巧妙,彷彿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鄉村風俗畫徐徐展開。

吳稼竳

明浙江孝豐人,字翁晉,吳維嶽子。以父任爲郎,官至雲南通判。以詩見稱於王世貞,與吳夢暘、臧懋循、茅維稱四子。工樂府。有《元蓋副草》。 ► 13篇诗文

吳稼竳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