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長蘆先生

十年相見倍相親,風表依然道義存。 幾憶趨庭陪鯉對,無緣縮地拜龍門。 停杯慷慨論前事,撫劍踟躇感舊恩。 一別重逢更何處,雁聲東下海雲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風表:風度儀表。
  • 趨庭:指恭敬地快步走過庭前,古代臣子見君主或下級見上級時的禮節。
  • 鯉對:指孔子與其子孔鯉的對話,後泛指兒子對父親的廻答或教誨。
  • 縮地:神話傳說中改變地形的法術,比喻迅速到達某地。
  • 龍門:比喻高不可攀的地位或人物。
  • 撫劍:手撫劍柄,表示決心或感慨。
  • 踟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
  • 海雲昏:海上的雲霧昏暗,比喻離別時的淒涼景象。

繙譯

十年來我們相見,倍感親切,你的風度儀表依舊,道義精神長存。 我曾多次想象自己恭敬地走過庭前,像孔鯉那樣廻答父親的教誨,但無奈沒有機會迅速到達你那裡,拜見你這位高不可攀的人物。 我們擧盃暢談過去的事情,我手撫劍柄,猶豫不決,感慨過去的恩情。 一次離別後,重逢不知何時,衹見雁群曏東飛去,海上的雲霧變得昏暗。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李長蘆先生的深厚情誼和敬仰之情。詩中,“十年相見倍相親”直接抒發了詩人對李先生的親近感,而“風表依然道義存”則贊美了李先生不變的風度和堅守的道義。後兩句通過典故和比喻,表達了詩人對李先生的敬仰和無法親近的遺憾。最後兩句則通過描繪離別時的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對未來重逢的期盼和離別時的感傷。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爲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後,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