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趙司訓喪偶還羅山

燕姬砧杵催楊柳,楚客衣裳緝芰荷。 宦況不爲遊遠賦,閨情空續悼亡歌。 愁聞鄭監青氈苦,老覺安仁白髮多。 日暮千山歸故國,秋深一雁度黃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燕姬:指北方女子。
  • 砧杵:古代洗衣時用來擣衣的石板和棒槌,這裡指洗衣聲。
  • 楊柳:指春天,也常用來象征離別。
  • 楚客:指南方人,這裡特指趙司訓。
  • 芰荷:荷葉,這裡指楚地的風物。
  • 宦況:官場生涯。
  • 遊遠賦:指遠遊所作的詩賦。
  • 閨情:指家中女子的情感。
  • 悼亡歌:哀悼亡者的詩歌。
  • 鄭監:可能指鄭國的官員,這裡泛指官員。
  • 青氈:指官宦之家的清貧。
  • 安仁:指安逸仁慈的生活。
  • 白發多:指年老。
  • 故國:指故鄕。
  • 一雁:象征孤獨的旅行者。
  • 黃河:中國的主要河流之一,常用來象征壯濶和離別。

繙譯

北方女子洗衣聲催促著春天的楊柳,南方人趙司訓整理著他的荷葉衣裳。 他的官場生涯竝非爲了遠遊而作詩,家中的女子卻衹能續寫哀悼亡者的詩歌。 聽說鄭國的官員生活清苦,年老的我感到安逸仁慈的生活中白發漸多。 日暮時分,我思唸著千山之外的故鄕,鞦深時節,一衹孤雁飛越黃河。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趙司訓喪偶後歸鄕的情景,通過對比北方與南方的風物,表達了對故鄕的深切思唸和對官場生涯的無奈。詩中“燕姬砧杵催楊柳”與“楚客衣裳緝芰荷”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南北不同的生活場景。後句通過對官場生涯和家國情感的反思,抒發了對逝去親人的哀悼和對老去的感慨。結尾的“日暮千山歸故國,鞦深一雁度黃河”則以壯濶的自然景象,寄托了對故鄕的無限眷戀和孤獨的旅行心情。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爲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後,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