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司訓之藍田

少陵詩卷名山水,王氏丹青老歲華。 勝地常令一悵望,儒冠今喜慰生涯。 青氈不愧商巖草,白髮何愁杜曲花。 秦嶺終南得見否,宦遊吾已倦塵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少陵:指唐代詩人杜甫,因其曾居少陵附近,故稱。
  • 王氏:指王維,唐代著名詩人和畫家。
  • 丹青:繪畫藝術。
  • 勝地:風景優美的地方。
  • 儒冠:指儒生的帽子,代指儒生的身份或學問。
  • 青氈:古代士人的常用坐墊,代指清貧的讀書生活。
  • 商巖:商山,在今陝西省,傳說中商山四皓隱居之地。
  • 杜曲:地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杜甫曾在此居住。
  • 秦嶺:中國重要的山脈之一,位於陝西省。
  • 終南:終南山,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是道教名山。
  • 宦遊:指官員因公務四處奔波。
  • 塵沙:比喻世俗的紛擾和塵埃。

翻譯

杜甫的詩卷中描繪了許多名山大川,王維的畫作則記錄了歲月的滄桑。 這樣的美景之地常常讓我心生嚮往,如今作爲儒生,我感到生活得到了慰藉。 清貧的讀書生活無愧於商山的隱逸,白髮之年的我何須愁苦於杜曲的花開。 不知此行能否見到秦嶺和終南山,作爲官員四處奔波的我,已經厭倦了塵世的紛擾。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杜甫和王維藝術成就的敬仰,以及對自己作爲儒生的滿足和對自然美景的嚮往。詩中,「少陵詩卷名山水,王氏丹青老歲華」展現了詩人對兩位前輩藝術家的讚美,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渴望。後兩句則通過對比自己的生活狀態和自然景觀,抒發了對清貧讀書生活的自足和對塵世紛擾的厭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藝術和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簡樸生活的嚮往。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爲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後,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