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行

鵲橋崔巍河宛轉,織女牽牛夜相見。岳陽女兒迎七夕,乞巧樓高高百尺。 華燈明月光窈窕,結綵蟠花綺羅繞。富家女兒恃嬌小,年年乞巧不得巧。 貧家女巧世所稀,只爲他人縫嫁衣。須臾露溼金剪刀,只星漸沒河漸高。 人間天上兩迢遙,步襪仙裙空寂寥。君不見古來巧拙何足語,歲歲樓前競兒女。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崔巍(cuī wēi):形容山勢高峻,這裏指鵲橋高大雄偉的樣子 。
  • 宛轉:曲折、蜿蜒。
  • 乞巧:舊時風俗,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
  • 窈窕(yǎo tiǎo):形容女子心靈儀表兼美的樣子,這裏指燈光月色柔和美好。
  • 結綵(cǎi):用彩色綢布、紙條或松枝等結成美麗的裝飾物。同「結綵」 。
  • 蟠花:花朵盤曲繚繞,也作「盤花」。
  • 綺羅(qǐ luó):有花紋的絲織品,這裏代指穿着華麗的女子。
  • 恃(shì):依靠,憑藉。
  • 須臾(xū yú):一會兒。

翻譯

高大的鵲橋橫跨在蜿蜒的銀河之上,七夕之夜牛郎織女得以相見。岳陽的姑娘們迎來七夕佳節,乞巧樓高聳入雲足有百尺之高。華麗的燈光與明月柔和的光交相輝映,裝飾着綵綢金花,圍繞着穿着華麗的姑娘們。富家的女兒仗着自己嬌小可愛,年年在這乞巧節向織女祈求智巧,卻始終未能得償所願。貧窮人家少女的靈巧手藝世間罕見,可只能爲他人縫製漂亮的嫁衣。片刻之間露水就打溼了精巧的金剪刀,明亮的星星漸漸隱沒,銀河的位置也變得越來越高。人間和天上彼此相距遙遠,仙女們穿着步襪仙裙也是徒然寂寞。你難道沒看到自古以來這巧與拙實在不值得一談,每年歲歲在這樓前女孩子們依舊競相乞巧。

賞析

這首《乞巧行》以七夕乞巧這一傳統習俗爲背景,描繪出一幅豐富而獨特的七夕風俗畫卷。開篇描繪鵲橋、銀河及牛郎織女相見的浪漫場景,爲全詩奠定了優美而神祕的氛圍。接着轉入描寫岳陽女兒們的七夕乞巧活動,通過對乞巧樓的壯觀、燈光月色的柔美以及富家女子服飾華麗的描寫,展現出節日的熱鬧與奢華。詩中巧妙地通過對比來深化主題,富家女兒恃嬌乞巧卻求而不得,貧家女有巧卻只能爲他人作嫁衣裳,這種貧富與巧拙的強烈對照,揭示出生活的無奈與命運的不公,充滿諷刺意味。結尾抒發對人間天上遙遠阻隔、命運難以捉摸的感慨,以及對女子年年乞巧行爲的一種略帶無奈的迴應,體現出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種種現象的深刻思考,借七夕題材反映世間百態和人生處境 。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爲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後,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