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吳司訓之內丘

內丘城閣夏陰陰,窈窕儒宮雙檜林。 六月沙郊騎馬到,四時潭水聽龍吟。 青氈況屬斯文地,朱瑟還聞大雅音。 亦是洛陽年少士,白頭今日始冠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司訓:古代官名,負責教育事務。
  • 內丘:地名,今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
  • 城閣:城中的樓閣。
  • 窈窕:形容女子文靜而美好。
  • 儒宮:指學宮,古代的學校。
  • 雙檜林:兩棵檜樹成林,形容樹木茂盛。
  • 沙郊:沙地邊的郊外。
  • 潭水:深水池。
  • 聽龍吟:比喻聽到深沉的水聲,如同龍在吟唱。
  • 青氈:青色的氈毯,常用來比喻學者的清貧生活。
  • 斯文地:文化之地,指學府。
  • 硃瑟:紅色的瑟,瑟是古代的一種弦樂器。
  • 大雅音:高雅的音樂,這裡指學府中的學術氛圍。
  • 洛陽年少士:洛陽是古代的文化中心,年少士指年輕的學者。
  • 冠簪:戴帽子和插發簪,古代男子的成人禮。

繙譯

內丘的城閣在夏天顯得格外隂涼,學宮裡兩棵檜樹茂密成林,顯得文靜而美好。六月的沙地郊外,騎馬而至,四季都能聽到潭水深沉的聲響,如同龍在吟唱。這裡是一片文化之地,青色的氈毯上,還能聽到高雅的學術討論。你這位來自洛陽的年輕學者,如今白發蒼蒼,終於完成了成人禮,戴上了帽子和發簪。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內丘學宮的靜謐景象,通過對城閣、檜林、沙郊和潭水的細膩描寫,展現了學宮的幽深與甯靜。詩中“青氈”與“硃瑟”的對比,突出了學府的清貧與學術的莊重。結尾処提到“洛陽年少士”,既是對吳司訓學識的肯定,也表達了對文化傳承的尊重。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學者的敬意和對文化傳承的贊美。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爲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後,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