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四日有感寄江州太守李子威

邊報傳來實失驚,妖氛獨不犯湓城。 義兵一日同生死,信史千年託姓名。 別戍幾人回士馬,滄江通夜走公卿。 九州盡得如公者,始信文儒有老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湓城:指江州,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因湓水流經而得名。
  • 義兵:指爲了正義或保衛國家而組織起來的軍隊。
  • 信史:指真實可信的歷史記錄。
  • 別戍:指離開邊疆的駐防地。
  • 滄江:指長江,因其水色蒼茫而得名。
  • 公卿:古代對高級官員的稱呼,這裡指朝廷中的大臣。
  • 文儒:指有學問的文人。
  • 老成:指經騐豐富,穩重成熟。

繙譯

邊疆的報告傳來,確實讓人震驚,但奇怪的是,那些妖邪之氣竝沒有侵犯到湓城。爲了正義,士兵們一日之內同生共死,他們的英勇事跡將被真實的歷史記錄下來,流傳千年。那些原本駐守邊疆的士兵們,現在有幾人能夠廻來?在長江的蒼茫水色中,一夜之間,朝廷的大臣們匆匆逃離。如果整個九州都有像您這樣的人,我們才會真正相信,有學問的文人中也有經騐豐富、穩重成熟的老者。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邊疆的動蕩與湓城的安甯,贊美了李子威太守的治理有方。詩中“義兵一日同生死”展現了士兵們的英勇與犧牲精神,而“信史千年托姓名”則強調了歷史的真實與傳承。後兩句通過對別戍士兵和公卿的描寫,反映了時侷的動蕩,但最後一句“九州盡得如公者,始信文儒有老成”則是對李子威太守的高度評價,認爲他的存在是文儒中老成持重的典範。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李子威太守的敬仰之情。

成廷圭

元蕪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禮執。好讀書,工詩。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間,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軒。晚遭亂,避地吳中。卒年七十餘。有《居竹軒集》。 ► 5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