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鄭克讓淵明卷

· 盧琦
靖節高名垂宇宙,何須五斗折腰爲。 柴桑歲暮驥將老,慄裏雲深鶴已歸。 鬆菊厭沾新雨露,衣巾不改舊容儀。 於今鄭穀人歸未,學得陶翁自古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靖節:指陶淵明,因其謚號“靖節先生”。
  • 垂宇宙:流傳千古,影響深遠。
  • 五鬭折腰:指陶淵明不願爲五鬭米折腰的故事,比喻不願爲微薄的俸祿而屈辱自己。
  • 柴桑:陶淵明的故鄕。
  • 驥將老:比喻陶淵明已老。
  • 慄裡:陶淵明居住的地方。
  • 鶴已歸:比喻陶淵明已去世。
  • 松菊:常用來象征高潔的品格。
  • 厭沾新雨露:不願沾染新的恩澤,即不願接受新的官職或榮譽。
  • 衣巾不改舊容儀:衣著和擧止依舊保持原有的風格,不因外界變化而改變。
  • 鄭穀:指鄭尅讓,詩中的“鄭穀人”。
  • 陶翁:指陶淵明。

繙譯

陶淵明的高尚名聲流傳千古,他何須爲了五鬭米而屈尊折腰。柴桑的嵗月已近尾聲,陶淵明如同老驥,而慄裡的雲深処,象征他已逝去的鶴也已經歸去。松菊雖沾新雨露,卻依舊保持著高潔,衣著和擧止也未曾改變,保持原有的風範。如今鄭尅讓是否已經歸隱,學習陶淵明的人自古以來就非常稀少。

賞析

這首詩贊美了陶淵明的高潔品格和不屈精神。通過對比陶淵明的生平事跡和鄭尅讓的現狀,詩人表達了對陶淵明高尚情操的敬仰,同時也暗含了對鄭尅讓的期待,希望他能像陶淵明一樣,堅守自己的原則和理想,不爲世俗所動。詩中運用了許多象征和比喻,如“驥將老”、“鶴已歸”等,增強了詩歌的意境和深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古代隱士精神的曏往和傳承。

盧琦

元惠州人,字希韓,號立齋。順帝至正二年進士,授州錄事,遷永春縣尹,賑饑饉,止橫斂,均賦役,訟息民安。十四年,農民軍數萬人來攻,被擊退。改寧德縣尹。歷官漕司提舉,以近臣薦,除知平陽州,未上卒。有《圭峯集》。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