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 惆悵

淥水三年,小橋畔,相逢曾賦。長凝佇,青驄有影,章臺無路。月下憑肩衣尚暖,樓頭密約書成蠹。訪城西、惟有畫檐蛛,絲如故。 曉雲意,人空慕。題詩客,愁應訴。奈綠陰滿徑,乍逢崔護。芍藥已付春夢遠,楊花有被東風誤。想雕欄、不追卻沾泥,言還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淥水(lù shuǐ):指淥水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澠池縣一帶。 章臺(zhāng tái):古代宮殿建築,此處指宮殿。 肩衣(jiān yī):古代一種斗篷式的外衣。 密約(mì yuē):祕密約定。 畫檐(huà yán):古代建築物上的裝飾檐。 蠹(dù):音讀,指蟲蛀。 綠陰(lǜ yīn):綠色的蔭涼。 崔護(cuī hù):唐代名臣,此處指人名。 齼(chù):音讀,指疲倦。

翻譯

滿江紅 · 惆悵

三年過去了,我們曾在淥水河畔的小橋相遇,一起吟詩作對。我長久地凝視着,青驄馬的影子在水中搖曳,卻找不到通往章臺的路。月色下,你依偎在我的肩頭,衣衫依然暖和,我們在樓頂密談,書信卻被蟲蛀了。城西的畫檐上,只有蛛絲依舊存在。

清晨的雲彩,似乎寓意着人們的空虛與嚮往。我寫下詩篇,卻只能表達出內心的憂愁。綠蔭下,我突然遇見了崔護。芍藥已經沉浸在春天的夢境中,楊花卻被東風誤入了方向。我想起了雕欄,卻不再去追求,只是留在原地,疲倦不堪。

賞析

這首詩以古典的滿江紅詞牌,表達了詩人對過往相逢的惆悵之情。詩中描繪了淥水河畔的相遇,月下的密約,以及對逝去時光的回憶和內心的憂愁。通過古典詩意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人生沉思和情感的表達,給人以深遠的思考和共鳴。

夏完淳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明末(南明)詩人,松江華亭人。爲夏允彝之子,師從陳子龍。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其父殉難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以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 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夭折, 家絕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於松江區小崑山鎮蕩灣村華夏公墓旁。 ► 71篇诗文